古代夏天并不比我们今天凉快,《天津县志》就记载过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的极端高温天气:“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根据记载,在这一年夏天,全国各地的最高温度都达到了44.4℃!据统计?,从?公元?10世纪到20世纪初,中国历史上出现了19次极端“炎夏”。宋朝发生热灾时,泉水枯竭,树木烤死,热灾碰上大旱,饿殍遍野,凄惨无比。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降温的呢??
1、夏季清凉服饰
在周朝的时候,古人就学会了从葛、麻等植物皮中提取纤维制作衣料,织成葛?布?这样的布料。制作成本不高,织成?的?衣服不仅轻薄而且?舒服。《韩非子·五蠹》中说,“冬日麑裘,夏日葛布”。
葛布
因?为葛这种植物生长周期慢,而麻的生长周期快,又被广泛种植,当年就可以收获。 于是,用苎麻纤维编制而成的布,渐渐成为老百姓们夏季服饰的专用布料。
一介“布衣”只能穿葛麻,而富贵官宦人家的夏日装扮不仅有丝、绸,还有竹衣!
唐宋时期?,蚕丝织成的纱、罗裁成的夏季服装有个专称——“生衣”,生衣?经纬较为稀疏,形成透气的孔眼,散热的性能良好,因此?透气?、透汗。白居易说“浅色縠衫轻似雾,纺花纱袴薄于云”,可见他们长衫与裤子都是采用丝织的轻纱。
素纱禅衣,西汉,出土于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竹衣是用细竹管穿结而成,能够起到透气和清凉作用,还能够隔绝汗水透出,防止穿在最外层的珍贵丝织绸缎袍服因浸汗而褪色和变形,只有?官吏?和?唱戏?的名角?才能?享受?竹衣?。
天津戏剧博物馆馆藏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竹衣子
2、夏日?凉友摇风扇
当然,古代最接地气、最大众化的防暑秘招,那必然是扇子。古时,扇子被称为“摇风”,多用竹篾编成。它还有一个极其可爱的名字——“凉友”。
中国古代扇子的种类非常之多:
五明扇:古代仪仗中用的一种掌扇。晋时只限于帝王使用,由2名宫人拿着站在皇帝后面。
羽扇用鸟类羽毛作成的扇子。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代表人物:诸葛亮
团扇,又称宫扇、纨扇,是中国汉族传统工艺品及艺术品,是一种圆形有柄的扇子
折扇:是一种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韧纸或绫绢做扇面的能折叠的扇子
蒲葵扇俗称蒲扇。由蒲葵的叶,柄制成。质轻,价廉,是中国应用最为普及的扇子,亦称“葵扇”。
在古代酷热的夏天,一把蒲扇一盏青灯就能度过一个漫长的夜晚。为了纳凉,古人甚至发明了一种“七轮扇”:一种利用机械原理转动的古代大风扇。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一载,西汉长安巧工丁缓,会制作各种奇巧器物。曾作七轮扇。“连七轮,大皆径尺,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
“一人运之,满堂寒颤”
古时候的大户人家厅堂上方会安装拉拽式风扇,一大片扇叶差不多有门板那么大,由丫环拽根绳子拉动扇叶给厅堂送风。此外,还有手摇式的风扇,类似手摇鼓风机。古人使用风扇的时候,还会把风扇放在水池后面,或者在风扇前摆两盆冰块,这样送出来的风就是凉的,这种风扇已经具备了空调的功能。
《甄嬛传》中纳凉取香的手摇式风轮
另外,古代大宅院的客厅,都会有一种“空调”系统——空调井。在厅堂里挖一口深井,一直连通地下水,然后在地面留一个送风口,这样,井下的凉风就会源源不断送进厅堂,达到降温效果。
3、夏日必备——冰
古代制冰的方法比较繁琐,他们没有直接的?制冰工具。古人只能选择在寒冷的冬季开采、储存冰块,将冰块妥善的保管在冰库或者是地窖之中。等到夏季天气炎热时,拿出来将它们凿成小块盛到盒子里可以冰镇新鲜瓜果或是酒品。
《周礼》中还提到“冰鉴(hàn)”,即古代的冰箱。冰鉴的体型比较大,可以容纳很多的冰和食物。两侧设计有提环,便于移动,顶部有盖板并留有小孔,这个孔也是可以使冷气散发出来的孔。将冰和食物可以放入其中起到保冷保鲜的作用,冰的冷气挥发充盈室内也可以起到清凉解暑的功效。
青铜冰鉴
等到了明清以后,冰鉴的结构设计更为合理。采用黄梨木或红木作为原料制成,体型上更为灵巧。在箱体外周设置铜环,便于搬运;箱内用铅或锡铺设作为内层,可以隔绝温度;上面设排冷气的小孔,下面也留有排除冰水的小孔,这样的设计可以保证箱内的清洁。使用时可以先铺设一层冰,然后将食物放于上面,冰释放出来的冷气也可以降低室内温度,此乃一举两得。
“冰箱”也有了,当然少不了冰棍!唐朝末年,人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出硝石,发现它溶于水中会吸收很多热量,从而使其结冰,便开始人工制冰。
唐诗人杜甫在一首诗里就提到过:“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宋朝就已出售冷饮,有诗云:“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而且宋代冷饮的种类很是丰富,已经有冰糖、冰雪、冰元子、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酸梅汤等。
元代之后,冷饮品种更是剧增,像《红楼梦》中出现的玫瑰露、木樨露、玫瑰卤子汤等。
4、“哪凉快去哪呆着”
《甄嬛传》中,雍正皇帝经常带甄嬛等一众妃嫔去圆明园避暑。
历朝历代皇帝避暑圣地都不太一样,比如瀛台是明朝皇帝和其后妃避暑的地方;除了圆明园,承德的避暑山庄也是清朝的皇帝特别喜爱的避暑圣地,承德避暑山庄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影响,冬季温度高于其他同纬度地区,夏季雨量集中因而持续凉爽,基本上没有炎热期。
承德避暑山庄
在《旧唐书》中记载,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那里的宫殿“至于盛暑之节,人厌嚣热,乃引水潜流,上遍于屋宇,机制巧密,人莫知之。观者唯闻屋上泉鸣,俄见四檐飞流,悬波如瀑,激气成凉风,其巧妙如此。”受到?启发?的?唐人?则?创建?了?【自?雨?亭?】,自雨亭,顾名思义,利用机械将冷水输送到亭顶的水罐中贮存,然后让水从房檐四周流下,形成雨帘,从而起到避暑降温的效果。
老百姓?呢,则?爱在水边纳凉,孟浩然就用诗歌描写了他夜晚乘凉的故事:“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缅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古人在水边纳凉往往与赏荷结合起来,“大暑赏荷”更是古人过三伏天的习惯,避暑的同时又风雅。
“浸伏”也是一种纳凉风俗:三伏天要到江河里洗冷水浴,祛除暑气热毒,以少生疮疖和热病。亲水以消暑热,也可谓古人的小智慧。
当然也少不了各式各样的凉亭
不得不说,古人是有大智慧的,今日气温30摄氏度,大家又是如何纳凉解暑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