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十大冷门专业(华东师范大学招生网最新消息)

华东师范大学的录取分数线是根据考试区域来划分的,一般需要考到565分以上,但是华东师范大学各个专业录取的分数是有一定差别的,不是考到最低分就可以去自己想去...
勇敢地选择“冷板凳”专业!华东师大这门“金课”,为很多“学霸”的人生领航

“老师,我读研后想从事冰川学的研究。”当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学霸”杨玮琳在保研面试中说出自己心仪的学术方向时,在场的老师们有些意外。

从事自然地理研究离不开户外勘测,条件本就艰苦,而做冰川学研究更得吃苦中苦,少不了爬雪山、登高原。杨玮琳成绩优异,保研名校“热门”专业十拿九稳,怎么偏偏要学这个“冷门”专业?

面对老师们的好奇,杨玮琳说出心里话:大三时参加的玛雅雪山野外实践项目,让她确立了自己的学术志向,“国家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在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这门名为“野外实践调查”的课程确有一番神奇的魔力:很多学生上完这门实践课后,进一步坚定了学以致用的报国志向。

这门课是怎么上的?为什么会给学生带来这样的转变?课程教学团队主讲教师、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周立旻给出回答:“野外实践调查”不仅是一门专业课,更是一堂鲜活的家国情怀教育课。

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入,不仅让这门课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金课”,也无形中产生了春风化雨的育人成效。在学院,每年有近一半保研毕业生主动选择国家急需的基础研究领域,从事自然地理研究,甘坐“冷板凳”,只为守护绿水青山,助力脱贫攻坚。

勇敢地选择“冷板凳”专业!华东师大这门“金课”,为很多“学霸”的人生领航

“00后”怕吃苦?他们的另一面是:能量超乎想象!

提起如今的“00后”大学生,不少人给他们贴上了“娇气”“怕吃苦”“佛系”等标签。而在周立旻看来,这一代青年学生其实充满了理想与激情,只要老师们当好“引路人”、为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00后”的能量超乎想象。

时至今日,谈起杨玮琳保研面试时的坚决,周立旻仍然记忆犹新。

时间拨回到三年前,那时的杨玮琳,成绩绩点常排名第一,可在一次师生的谈心中,杨玮琳却告诉周立旻,“不知道未来要做什么,感到很迷茫。”

尖子生也为前途而迷茫,怎么办?杨玮琳大三那年,周立旻带领一行40名同学去青藏高原,师生们穿着厚重的登山服,一步步朝着海拔4000多米的玛雅雪山进发。当大家气喘吁吁登顶后,周立旻指着眼前的古冰川地貌,谈起了冰川水对西部缺水地区的重要性,将冰川保护之重要意义娓娓道来。没想到这一幕,就这样深深定格在学生的心里,让杨玮琳找到了愿意付诸一生的科研方向。

这一实践课程完成后,立志研究冰川学的杨玮琳回到学校,一直坚持洗冷水澡,为了锻炼自己的身体素质。如愿保研北大、进入我国冰川研究顶级研究团队后,她一直醉心于这一方向,目前已发表了多篇论文。

勇敢地选择“冷板凳”专业!华东师大这门“金课”,为很多“学霸”的人生领航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华东师大地理科学专业来说,野外实践教学是地理学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这里不仅历来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还牵头构建了全国地理学野外联合实习体系,并获得过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如何更好地助力在学术上拔尖的学生根植理想,引导他们将个人的发展和祖国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系统梳理地理科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培养目标与评估指标体系后,学院的老师们达成共识:必须确立课程思政是专业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成效核心支撑的理念,以此全面优化和提升野外实践教学。

“野外实习的饭菜虽然简单,但却是目前吃过最香的饭菜”

3月的贵州安顺市普定县陈家寨村梭筛组,漫山遍野的桃花绚烂无比,与山下夜郎湖交相辉映,把春光点染得格外明丽。而在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块石漠化问题严重的荒地,生态环境恶劣。从荒山野地到绿水青山,周立旻和他的学生们是重要的见证者、参与者。

随着课程思政改革向纵深推进,如何更好地利用野外课堂?2019年,对接拔尖人才培养需求,地理科学学院将课堂教学和野外实践教学融合,将课堂搬到野外。普定,成为了华东师大首个课程思政野外实践基地。

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欧阳自远院士、王世杰研究员团队牵头下,华东师大的师生们主动发挥专业所学,追溯喀斯特坡地垂直渗漏特征,助力当地治理石漠化,目前已为当地推广植梭筛桃8000亩,实现年综合收入3亿元。

看到科学研究成果为村民增收,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愈发高涨,劲头十足。而这一切变化,带队老师们都看在眼里。

勇敢地选择“冷板凳”专业!华东师大这门“金课”,为很多“学霸”的人生领航

每天背着六斤多重的仪器上山,经常在崎岖的山路上一走就是六七小时……虽然自然条件十分艰苦,可没有一名学生喊苦喊累。有学生在日记里写:“野外实习的饭菜虽然简单,但却是目前吃过最香的饭菜。”“普定没待够,这里的研究和脱贫紧密结合,太有干头了!”

以野外实践教学为抓手,地理科学学院正在全速推进具有地理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先后建立了“一带一路”新疆北天山野外实践基地,贵州“大工程-大生态”等一批兼顾专业教学与思政育人的野外实践基地。

勇敢地选择“冷板凳”专业!华东师大这门“金课”,为很多“学霸”的人生领航

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孟钟捷表示,新设立的基地将作为一个多方合作育人的示范平台,通过校内院系和书院之间的跨学科合作,校地、院所之间的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拓展学科教学、科研工作的育人功能,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理想信念、科学精神、使命担当的专业型拔尖人才。

跨专业组队拍微课,助力更多青年学子树立文化自信

同一个古村落,人文地理老师从一根柱子的花纹谈起,介绍符号背后的文化,地貌学、土壤学老师则从专业角度分析人地关系……通过5-8分钟的微课,让学生多方位感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文化自信,这也是华东师大课程思政改革进入2.0新阶段后的育人举措之一。

今年8月,地理科学学院上海市课程思政领航教学团队的教师们,来到学校位于贵州野外的实践基地,依托“中国天眼(FAST)”和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站,录制《现代地貌学》《水文与水资源》《自然地理野外实践》等课程思政微课。

勇敢地选择“冷板凳”专业!华东师大这门“金课”,为很多“学霸”的人生领航

周立旻也是此次微课的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录制微课的灵感,来源于编写教学指南。

为建立课程思政操作规范,为广大教师提供可以学习借鉴的“技术规范”和“操作手册”,上海率先推出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其中,由周立旻、郑祥民主编的《地理学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是首批示范指南之一。

“在编写指南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上一阶段的野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自然科学老师较多、人文地理老师偏少的现象。”周立旻说,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在全学院的覆盖面和辐射范围,教学团队想到了跨专业组队拍微课。“不同专业的老师在一起头脑风暴,很快便敲定了脚本,大家很有默契。”

这些微课,将拥有多元的使用场景:不仅用于学生课堂,也将作为课程思政的范本,供全校乃至全国的教师教学使用、在线分享。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fxqlsy.cn/zixun/33634.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