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睛,尖嘴巴,白色斑点……求鉴定!”“是海南鳽。号称‘世界上最神秘的鸟’。”“全球成年体仅1000只,非常珍稀罕见!”8月2日,一张神秘鸟的照片在贵州湿地专家微信群里引起关注。经贵州鸟类研究学者匡中帆等专家鉴定,这只神秘鸟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海南鳽。为此,贵州的野生鸟类“朋友圈”又有更新。
在黔西南监测发现的海南鳽。黔西南州林业局 供图
海南鳽为什么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鸟”?贵州省生物研究所陈会明博士说,它之所以神秘,主要是因为栖息环境和生活习性所致。它通常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中的山沟河谷或有水域的树上筑巢,喜欢夜晚活动,白天多隐藏起来,因此极为罕见,成为全球被记录次数最少的鸟类之一,也被列为全世界30种最濒危鸟类之一。
海南鳽是如何被发现的?黔西南州林业局野保科高级工程师张卫民介绍,今年5月,在贵州省林业局实施的鸟类监测项目野外调查中,经过长时间蹲守和仔细观察,在册亨县郊监测到一个简易鸟巢内有2只海南鳽成鸟、3只幼鸟,被列为贵州新分布。
“为不打扰其正常活动,我们没有采取措施近距离观察,期间也没向社会发布任何消息。直至6月中旬,我们观察发现幼鸟生长正常并已飞离。”张卫民说,海南鳽自筑巢至雏鸟出飞,整个繁殖期约为4个月,按此推算,它们应该在今年2月中旬就已到此地筑巢。
在黔西南监测发现的海南鳽。黔西南州林业局 供图
贵州省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易茂红介绍,8月2日,海南鳽在贞丰北盘江大峡谷国家湿地公园再次被群众发现,并迅速将其报告给相关部门。至此,海南鳽在贵州有新分布的消息才不胫而走。
此次监测中发现的海南鳽共5只,成鸟约55厘米长,灰褐色,身有白色斑点,眼睛奇大,尖嘴巴,眼周及双爪呈黄绿色。“鸟类迁徙会有相对固定的路线和区域,但也存在一定的随机性。”易茂红说,鸟类监测是一项空间跨度大、时间周期长且具有一定专业性的工作,我们将继续加强监测,希望明年能见到它们再回来筑巢,届时将完整记录整个繁殖过程。
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摸清我省野生鸟类基数,从2020年起,由贵州省林业局牵头,贵州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正在开展为期3年的省级重要湿地鸟类监测活动。
监测结果令人惊喜:2021年全省共记录鸟类213种,与2020年相比,2021年新增记录鸟类55种;鸟类数量由2020年记录的12724只,增加至2021年记录的22701只,数量增加9977只。其中,氵舞阳河流域玉屏段发现的蓝喉歌鸲、阿哈湖发现的栗树鸭和水雉、草海发现的棕胸佛法僧等均属于新记录,阿哈湖发现的青头潜鸭、北盘江流域贞丰段发现的33只中华秋沙鸭、乌江流域沿河段的灰雁、黔西段的豆雁、湄潭段的斑头雁、凤冈段的赤麻鸭等均属于新分布。
在黔西南监测发现的海南鳽。黔西南州林业局 供图
贵州野生鸟类“朋友圈”不断“上新”,成为贵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成效的最好见证,也是公众积极参与监测工作的成果之一。
贵州科学院生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袁果介绍,2021年我省森林覆盖率达62.12%,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随着我省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现在像海南鳽、青头潜鸭、栗树鸭、棉凫等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能繁衍的地方越来越多。
相关链接
海南鳽(学名:Gorsachius magnificus):体型和大小近似于鹭,是中型涉禽。体长为54-56厘米,雌鸟较小。上体的羽毛为暗褐色,飞羽呈石板灰色,并具有绿色的金属光泽,翅膀上的覆羽为暗褐色,具有少许白色的斑点。
食性以小鱼、蛙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主。是中国特产的鸟类,没有亚种分化。海南鳽是世界上公认的鸟类濒危物种,因第一个模式标本于1899年采自海南岛的五指山而得名。
转自: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来源: 贵州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