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诗》讲述了一个叫花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从古至今流传中国民间上千年,那么花木兰的故事是发生在哪个朝代呢?她从军的敌人是谁?还有人指出花木兰其实是一个完全虚构的人物?
据考证,《木兰诗》最早见于南朝陈代。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花木兰不会晚于南朝陈代,至少在唐代就已经家喻户晓。因为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以木兰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比如白居易的《戏题花木兰》、杜牧的《题木兰庙》。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从这两句诗可以看出,花木兰所在的国家实行的是——府兵制,这个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简单说就是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可见花木兰她们家应该是军户,父亲为府兵。而且木兰没有买刀剑、弓弩、盔甲,因为她们家本来就有,这就是典型的府兵制。府兵制从西魏开始,到唐朝中期结束。所以,花木兰应该是介于西魏到唐朝中期结束阶段的人。
《木兰辞》中花木兰对皇帝用了“可汗”这个称呼,足以可见这不是隋唐时期。只有在北魏历史上,孝文帝改革之前,皇帝一般便是称为“可汗”。另外,木兰这个名字,在南北朝的时候,发音为“*muklan”。这和古阿尔泰语(突厥语,蒙古语和满洲语)的兔子的发音有点接近。而且这和诗歌结尾关于兔子的描写相呼应。
所以,尽管花木兰出自哪个朝代,至今未有确切的考证,但她极有可能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人士。就这样,女儿身花木兰颠颠撞撞进了部队。那么当时到底是一场什么样的战斗,让北魏如此人心惶惶呢?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从诗中可以看出木兰家离黄河和黑山很近。她渡过黄河,向北进发,一直到达燕山,敌人便是“燕山胡骑”。北魏鲜卑族在当时已经深度汉化,那么在北方草原能够威胁北魏政权的只有——柔然。
柔然对北魏的挑衅持续了很多年,就这次北魏终于发了脾气,所以才有了集举国之力,发起的柔然一战。大约公元429年,北魏兵分两路大败柔然。但是北魏与柔然之间的战争仍然持续摩擦了十年之久,与《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描述高度吻合。
花木兰是否真实存在?有人质疑一个女儿家在军营中不可能不被发现。其实,花木兰很有可能并不是当时鲜卑军队中唯一的女性。当时的鲜卑族刚入主中原,保留了部分母系氏族的传统,骑射成风。女性的地位非常高,也可以自幼习武练兵。
而且在《魏书·烈女传》、《北史》不乏有像花木兰一样身着戎装参与战事的女子的记载。所以花木兰很可能是一个集合体,是一个时代,当男丁战死沙场,国将不在的时候,女丁毫不畏惧冲向沙场。于是就有了讴歌女性,渐渐演变成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