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定婚叫“来扎”——土楼婚事的前世今生

生活在当下,土楼婚事也与时俱进了,简化了不少“三茶六礼”繁琐的古遗做法,吹喇叭抬花轿也已不再流行。客县,说到定婚,可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婚嫁礼金相差甚远,有些地方单“奶钱”就要十万,其他零整花销合算一块,估计近二十万方能拿下这门婚事,风俗自古如此,也无须异议。

生活在当下,土楼婚事也与时俱进了,简化了不少“三茶六礼”繁琐的古遗做法,吹喇叭抬花轿也已不再流行。但在很多传统的礼俗方面,似乎还无法被时代接替,在长辈们的心中,时代再怎样改变,骨子里祖先一脉相传的风俗还是要传承下来,如同祖堂示训需要代代接钵一样,这种大体传统细节得辈辈遵从。

也说山村婚俗

似乎土楼人家向来不太接受同宗婚配,不过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这种老观念也在慢慢改变,现在村里已经有了上下楼结婚的年轻人,也不是每个村姓都能互通配婚的,祖上遗有瓜葛的村姓,往往就会给子孙后代立下盟誓,不准娶那地方的闺女,或者只嫁不娶。也听说还真有其事,邻村就有只嫁不娶的婚配惯例,很早也听说过多种关于祖上有跟那姓约誓的不同版本,但祖上是否真有其事,自然无资料查阅而无从可考,不过听老辈人说的有板有眼。

也说山村婚俗

虽同宗不婚配,如同村同姓有两座祠堂,就可存在婚约。一姓两祠,相隔也不远,但堂号不同,就此明了虽同祖但不同宗,下传子孙也基本杂居在一块。婚约频繁产生,嫁去那边,几百米远之外就是娘家,嫁在隔邻倒也是件幸事,想家的时候,或年节要回娘家了,不必早早算计,也免了车舟劳顿,几步之遥,随时出发赶赴母亲做好的午饭。

也说山村婚俗

传统结婚都是通过媒婆穿针引线方为正娶,先约个时间男女双方在长辈的见证下见面,按惯例一般是男方和媒婆去女方家相亲,这叫“看妹子”。客家定婚叫“来扎”,意思就此定下这门婚事,在来扎之前,还有很多礼数需要完成,也是媒婆最忙乎的时候,整天在男女方来回捎话,合八字、开红婚帖、一样都不能落下。叔辈大都这样走来,双方都没见两次面,连名字都还没记着的时候就结婚了,总感觉那时的人要求不多,也不会挑三拣四,凑合着就能生儿育女,似乎感情基础都是婚外之物,更多精力都用在了艰苦岁月的养家糊口。

其实叔辈们也没有更多机会选择,在婚姻由长辈操持的年代,儿辈们万不可不从,到了十七八岁,有童养媳的普通人家,会直接在家备上两桌,请几门亲戚,就算结婚。很多是长辈们请媒婆外面张罗,完全不管双方同不同意,你只负责“收下”一个媳妇就行。以前听老妈讲起,认识老爸时他在溪里抓鱼,连正眼都没看清,就定了这门婚事。外婆每次谈起这事话语中还挺是委屈:我嫁女儿是什么都没有的,就收了你奶奶三个花边(银元)。

也说山村婚俗

客县,说到定婚,可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婚嫁礼金相差甚远,有些地方单“奶钱”就要十万,其他零整花销合算一块,估计近二十万方能拿下这门婚事,风俗自古如此,也无须异议。何况生活在物欲社会,人生终身大事能就此立下,从此相扶到老,也是幸事,毕竟钱财乃身外之物。不过,有些地方可算占了风俗的光,自家堂妹嫁去隔县,按我们这里风俗,那家人倒无须贴出多少,家庭无任何经济压力。可那边闺女嫁出,男方家可不容易,经济花费巨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fxqlsy.cn/zixun/1436.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