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进行中,“冰墩墩”爆火。奥运吉祥物,承载着主办城市的美好祈愿,欢迎着每一道关注奥运的目光。回顾历届奥运会,这些“小可爱”的诞生背后,有哪些故事?
吉祥物(mascot)一词来自普罗旺斯语,19世纪末期出现在法语词典里。这个词和一部名字叫作《La Mascotte》的歌剧有关。1880年,格里泽·蒙巴松夫人在这部歌剧中的演出大获成功,珠宝商因此制作了一个手镯来代表这位艺术家,这款手镯同样大获成功。由此,这个词被注入了“幸运符”的寓意。
说到奥运会,吉祥物似乎已成“标配”。其实,一开始并非如此。追溯奥运会历史,第一个吉祥物,似乎应从1968年的格勒诺布尔冬奥会说起。
1967年1月的一天,位于法国巴黎十七区莱维斯路48号的工作室里,设计师阿琳·拉法戈接到一项任务,为第二年举行的冬奥会设计一个人物形象,时间只有一个晚上。
第二天,一个长着白红两色大脑袋、脚踏滑雪板的卡通形象被送到冬奥会组委会的广告代理机构,这个机构负责从不同设计师的作品中进行遴选。结果,这个出人意料的设计脱颖而出,成为奥林匹克历史上第一个吉祥物,他的名字叫雪士(Schuss)。这个单词的原意是“高速滑雪”。
当然,这并非冬奥会的官方吉祥物,因为那时还没有使用“吉祥物”这个名称,国际奥委会也并没有正式将吉祥物作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形象元素,雪士只是被称作这届冬奥会的一个“角色”(character)。它的形象随后出现在了钥匙扣、纪念章、手表、塑料玩偶等用品上。雪士红色大脸庞的顶端带有五环标志,但五环的排列并不规范,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它的非官方特征。不过如今,将雪士作为奥运会吉祥物的开山鼻祖,已经成为共识,国际奥委会官方网站上就留有它的身影。
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吉祥物作为一种标识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回顾奥运会吉祥物产生的历史,可以发现在体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艺术以及信息传递等领域,都留下了它不可淹没的痕迹,吉祥物架起实现奥林匹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特殊桥梁,作用日益凸显。
从动物实体原型
到卡通虚拟形象
奥运吉祥物的首次正式亮相,是在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官方的奥运吉祥物。那是一只被称为“瓦尔迪”的猎狗的形象。设计者赋予的说明中,它的灵活、忍耐和坚韧象征着运动员的性格。当时,这只装饰性德国纯种小猎狗形象在巴伐利亚随处可见,头尾对称地涂着浅蓝、深蓝、深绿、嫩绿、黄、褐诸色,以此象征德意志大地和天空的色彩,这种暖色调还表达了一种热闹和谐的气氛。这种缤纷色调被后来者效仿和继承。
从此,吉祥物成为奥林匹克运动会中非常重要的形象元素,并形成了传统。此后的历届夏奥会、冬奥会、青奥会、冬青奥会,以及其他许多体育盛会,都推出了吉祥物,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形象世界。
从慕尼黑小猎狗开始,奥运吉祥物多用反映主办地民族传统文化中喜闻乐见的动物形象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拟人化,成为该届奥运会的象征物。
加拿大蒙特利尔获得第21届奥运会举办权,这届奥运会上,加拿大人把海狸作为奥运会吉祥物,称它为亚米克(Amik),象征着忍耐、勤劳、奉献等特点。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吉祥物叫米沙(Misha)熊,由著名的儿童画家维克多·切兹可夫设计,象征着天真调皮、乐观向上的精神。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本届吉祥物由迪士尼公司设计,是一个叫山姆鹰的卡通造型,代表美国文化。吉祥物被商业化利用也从此次开始。
韩国城市获得了第24届奥运会主办权,选择较具东方色彩的小老虎作为吉祥物,取名为虎多力(Hodori),寓意热情好客的传统,同时也是威武、勇猛的象征。
1992年第25届奥运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本届奥运会上,吉祥物设计第一次使用抽象的卡通造型,为比利牛斯山牧羊狗的形象,名字叫科比(Cobi)。它从一个方向看好像在微笑,换一个角度看又似乎在用鼻子嗅着什么,那小巧可爱的嘴和鼻,那斜视的眼睛,透着一股顽皮相,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1996年第26届奥运会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本届奥运会吉祥物的设计过程中,传统的绘画手工被电脑科技所取代。美国克劳弗通信公司亚特兰大子公司设计了一个“怪物”形象,最初名字叫“它是什么”(What is it),后来,组委会接到世界各地数千名儿童给它起的名字,最后采纳了亚特兰大32位儿童的建议,定名为“伊兹”(Izzy)。就此,现代科技进一步融入奥运吉祥物的设计。
从一个变多个
自冬奥会开始
近年来,单届奥运会吉祥物从最初的“一个”变“多个”,似乎已成趋势。
2000年奥运会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本届奥运会吉祥物是3只动物:鸭嘴兽、针鼹猬和笑翠鸟,分别取名为“悉德”(Syd)、“澳利”(Ollie)、“米莉”(Millie),它们分别代表了土地、空气和水,是绿色奥运的象征,突出了人类生存的主题。
第29届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是代表中国传统地域文化特色和奥林匹克精神的5个福娃,分别叫“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这个“北京欢迎你”组合,许多人记忆犹新。
从一个到多个,这一变化,同样是从冬奥会开始的。
1988年卡尔加里冬奥会吉祥物是一对拟人化的北极熊兄妹,它们戴的红白帽子是加拿大国旗的颜色。这对北极熊兄妹不仅开创了奥运会(包括夏奥会和冬奥会)历史上使用超过一个吉祥物的先河,还让吉祥物有了性别之分。
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吉祥物用一男一女两个小孩的形象,来表达年轻人对冬奥会的兴趣和憧憬。这也是冬奥会第一次出现人物形象吉祥物,他们有着一头漂亮的金发。
1998年,冬奥会第二次来到日本举办。主办方一口气推出了4只猫头鹰形象作为吉祥物,创造了到目前为止一届冬奥会上的吉祥物数量之最。其实,这届冬奥会最初的吉祥物是一只叫作雪球(Snople)的黄鼠狼,但它没有获得广泛认可。组委会请来了在国际上声名显赫的公司设计了这组吉祥物,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火炬设计同样出自这家公司之手,该公司还参与了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吉祥物的设计,以雪兔、北美草原小狼和美洲黑熊,代表了当时奥林匹克运动会“更快、更高、更强”的格言。
2006年都灵冬奥会吉祥物“内韦”的形象是一个身着红色服装的小女孩,长着圆圆的脑袋,形状宛如雪球;“格利兹”则是一个身穿蓝色服装的小男孩,长着一个方脑袋,宛如小方冰块。这两个卡通形象分别象征着冬季奥运会项目中不可缺少的两种元素——雪和冰。
在2014年索契冬奥会闭幕式上,北极熊、雪豹、兔子3个吉祥物进场,向世界道别。当吉祥物北极熊吹灭奥运火炬的时候,一行泪水从它的眼里流下……这一幕打动了无数观众。
2022年北京冬奥会,可爱的熊猫“冰墩墩”受到全球热爱,而源于灯笼造型的“雪容融”作为冬残奥会的吉祥物,带着红彤彤的颜色,温暖了全世界的心。
与运动项目结合
冬奥会又一创新
第一个冬奥会官方吉祥物出现在1976年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冬奥会。这是一个长着长长的胡萝卜鼻子、手脚粗短的雪人。因斯布鲁克位于奥地利西南部,是蒂罗尔州的首府,1964年曾举办过第9届冬奥会,这座阿尔卑斯山谷中美丽的城市是第二次举办冬奥会。雪人的头上戴着一顶红色的帽子,是当地居民常戴的式样。雪人的官方名字叫施奈曼德尔(Schneemandl),在德语中意思是雪人。这个简洁明了的设计是为了表达组委会“简单的游戏”的办赛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这届冬奥会中,吉祥物首次与运动项目进行了结合,组委会推出了手持冰球杆、脚踏滑雪板的雪人。看来,冬奥会对吉祥物的贡献真不少。
顾拜旦说过:“奥林匹克运动是一个伟大的象征。”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实践中,其所主张的人的和谐发展的生活哲学,所倡导的团结、友谊、进步精神,所规定的各项公平竞争原则,所形成的各项仪式、规范等,皆融合为一系列独特而鲜明的艺术形式,奥运会吉祥物等便在其中。
另一方面,吉祥物文化不断发展的因素之一,便在于其商业意义。作为一种可附着于海量商品上的特许形象标志,吉祥物巨大的经济价值不容忽视。
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商业化运营以来,主办国无不将吉祥物作为奥运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开发推广,特许使用权、版权延伸开发,都被进一步放大。
据悉,悉尼奥组委在取得奥运主办权后,已售出价值数亿欧元的版权相关商品。雅典奥运会上,同类产品的版权销售也已达到3.1亿欧元之多。
经济原因被认为是单届奥运会上吉祥物数量增加的关键原因之一。尽管仅从吉祥物数量的多少来推算营收数字的高低并不科学,但毋庸置疑的是,更丰富的元素为后期市场开发提供了更宽阔的舞台,采用梯级定价策略适应不同购买力的消费群体,以五花八门的衍生产品满足差异化的用户需求,由此成为可能。
作者:彭德倩
来源: 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