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校”+“侨乡”,暨南大学对口帮扶五邑大学工作获肯定

近日,暨南大学对口帮扶五邑大学工作获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帮扶工作中期检查组高度肯定。高校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开展近两年来,暨南大学针对五邑大学发展需求,明确了“1-3-5”帮扶工作思路,推动五邑大学办学水平快速上新台阶。两校谱写了“侨校”+“侨乡”帮扶发展新篇章。作为共同具有深厚华侨教育底蕴的暨南大学和五邑大学“喜结对子”。

近日,暨南大学对口帮扶五邑大学工作获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帮扶工作中期检查组高度肯定。高校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开展近两年来,暨南大学针对五邑大学发展需求,明确了“1-3-5”帮扶工作思路,推动五邑大学办学水平快速上新台阶。如今,五邑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科研成果转化交流、研究生招生等方面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突破新成效。两校谱写了“侨校”+“侨乡”帮扶发展新篇章。

2018年10月,暨南大学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强高校间的交流合作,着力解决广东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一步促进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广东省委组织部和省委教育工委精细部署开展广东高校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作为共同具有深厚华侨教育底蕴的暨南大学和五邑大学“喜结对子”。

针对五邑大学发展需求,暨南大学明确了“1-3-5”帮扶工作思路,即1个核心目标(落实帮扶协议,促进五邑大学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显著提升)、3个工作抓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对外合作)和5步走行动方案(“共建平台-共育人才-共研项目-共享成果-协同创新”),推动实现帮扶举措落地见效。

2019年11月,两校签署协议共建“非人灵长类大动物疾病模型研究联合实验室”,以支撑形成一流学科、汇聚国内外一流创新人才为目标,重点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任务,增强五邑大学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这个实验室只是两校大力推进科研创新平台和学科建设的举措之一。

近两年来,暨大以“项目共研”为路径,紧盯江门市产业发展规划和五邑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布局,对标冲击博士学位点重点建设学科,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及江门区域产业发展战略性需求,谋划推进包括智能物联网联合实验室、力学与结构联合实验室和认知科学与管理决策实验室等多个高水平联合实验室规划和建设,有效带动五邑大学重大成果和科技服务“双区驱动”战略发展能力实现更大提升。

与此同时,两校以“侨”为特色,共同构建立足侨乡、服务湾区、联结海外的高水平学术平台,发掘侨乡文化学术增长点,培育侨乡文化和华人华侨研究特色学科品牌。两校已在台港澳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等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方面开展深度合作,签约协同建设省级重点学科“侨乡文化与遗产”,共同申报并获批广东省文艺评论基地,并计划于今年12月联合举办“国际移民与侨乡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9年五邑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18项)与获资助金额(近650万元)创历史新高,并首获100万元重大专项和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项目。药学和机械工程专业成功设岗,生物与大健康学院1位教授获聘珠江青年学者,应用物理与材料学院1位教授获得珠江人才计划青年学者岗位,为五邑大学推进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纳入新力量,增添新动力。

2019年12月,18名五邑大学教授受聘为暨南大学兼职研究生导师,其中12名教授为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6名教授为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涵盖药学、化学、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工商管理、中国史、生物医学工程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专业。

今年5月底,五邑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达411人,较2019年增加近一倍。且新增招生指标集中在契合国家发展需要的重点领域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相关专业(方向)。研究生招生质量明显提升、学生数量大幅增加,为五邑大学“博士点培养单位”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帮扶团队还搭建高端讲堂和学术论坛,营造浓郁学术氛围和交流平台。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教授、长江学者金灿荣教授等一批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业界知名教授在“五邑大学大讲堂”开讲。今年上半年,两校还联合举办了多场线上学术讲座和交流。

在2020年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中,五邑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团队首次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项。3名硕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际材料领域的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发表了3篇研究论文。这是帮扶团队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成效。

未来,帮扶团队成员将继续强化帮扶工作内涵建设,充分发挥暨南大学侨校优势,助力五邑大学全力打造湾区腹地高水平理工人才培养基地,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提供更高水平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雷爱侠 通讯员 李伟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fxqlsy.cn/zhuanye/34282.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