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上海电力大学智慧校园建设综述

2021新学期伊始,上海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副教授杨欢红通过智慧教室的远程服务平台,同时为杨浦校区和临港校区的学生讲授《电路》课程,并实时回答同学们的提问。智慧教室的启用,不仅缩短了两个校区之间近70公里的空间距离,还实现优质资源共享,通过智慧教学、远程互动教学、常态录播、智能物联和管理四大功能模块,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有效促进学校一流学科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
上海电力大学:建设能源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大学

2021新学期伊始,上海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副教授杨欢红通过智慧教室的远程服务平台,同时为杨浦校区和临港校区的学生讲授《电路》课程,并实时回答同学们的提问。智慧教室的启用,不仅缩短了两个校区之间近70公里的空间距离,还实现优质资源共享,通过智慧教学、远程互动教学、常态录播、智能物联和管理四大功能模块,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有效促进学校一流学科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

上海电力大学近年来大力开展智慧校园建设,临港校区正在建设的“新能源微电网示范项目”,将学校变成一个超大规模的新能源实验室,降低1/5的校园能耗,成为国内高校中率先覆盖整个校园的能源互联网示范平台。围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电力大学”这一总体目标,上海电力大学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提升师生的获得感、满足感。

2018年起,上海电力大学以能源电力为特色,聚焦清洁安全发电、智能电网、智慧能源管理三大学科专业,加快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开展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开展高水平地方应用型高校试点建设。两年时间里,学校三大学科领域建设收获颇丰。在清洁安全发电领域,布局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和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博士点申报建设;在智能电网领域,电气工程学科已经培养了两届博士研究生;在智慧能源管理领域,成功获批“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一级学位点,同时获批目录外新本科专业能源服务工程。

经过第一期建设,上海电力大学的学科地位和科研能力不断增强,师资队伍更加优化,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国际交流不断深入,今年学校成功进入上海高水平地方大学建设队列。

从“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到“以能源电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大学”,变的是学校能级和定位的提升,不变的是对“高水平双一流”发展的追求和与国家能源电力战略的对接。上海电力大学党委副书记翁培奋说:“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要以国家需求为牵引,在能源电力领域,党中央提出实现‘双碳’目标,就是我们新一轮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的目标遵循。”作为能源电力高校,学校要按照有利于国家实现“双碳”目标来布局学科,布局未来学校发展的重点。

要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计划第二期的启动之年。上海电力大学高水平地方大学建设办公室主任汤乃云表示,今年上半年起,上海电力大学构建清洁安全高效发电、新能源并网、多形态电网、智慧能源管理等全链条,构筑“协调发展与特色发展并重”,以电气工程为核心,动力、化工学科支撑的“一网两侧”能源电力学科体系,努力形成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碳中和优势学科。

今年秋季学期开学,学校启动了一批“双碳”课程的教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新开设了能源系统、生物质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等5门课程;电气工程学院开设风力发电场与并网、智能电网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控制技术等8门课程;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开设二氧化碳减排与资源化利用,能源与环保等6门课程。此外,其他学院也在新开设的课程中与“双碳”背景结合,在教学大纲内体现“双碳”内容。

在新型电力系统的尖端科研领域,上海电力大学的师生们也在不断寻求突破。电气工程学院符杨教授团队牵头的“我国首座大型海上风电场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项目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相关技术推广应用至全国多个海上风电场。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围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储能及多能互补、能效提升等方面,重点在风电场微观选址、储能调控、绿色数据中心、综合能源系统集成、设备安全监控开展了研究,研发的技术应用在多个示范项目中,目前已在风电场微观选址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研究生邰子阳同学在导师王保峰教授的指导下,设计了应用与全固态储能器件的高性能材料,为提高现有储能电池的安全性提供了崭新的途径。

建设高水平地方大学的目标,为上海电力大学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在学校绘就的蓝图上,未来五年,上海电力大学将建成与产业深度融合、极具创造活力、能源电力特色鲜明的一流地方大学。

(广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fxqlsy.cn/zhuanye/23981.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