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我第一次参加高考

那是1999年,我第一次参加高考。很遗憾,到目前为止,也是最后一次。因为从事高中数学等学科教育和不断充电学习的缘故,我仍然可以再参加高考。高考确实也向成年人甚至老年人开放,比如有报道某人连续19次参加高考。1996年的高中录取通知书。那一次高中奥赛进入全省前六名。到了1999年,因为当年的奥数发挥一般,走数学单科进入名校的机会没有了,只好与其他同学一起准备高考。1999年的招生志愿卡。

那是1999年,我第一次参加高考。

很遗憾,到目前为止,也是最后一次。我希望能再参加一次。因为从事高中数学等学科教育和不断充电学习的缘故,我仍然可以再参加高考。高考确实也向成年人甚至老年人开放,比如有报道某人连续19次参加高考。但一来工作比较忙,二来还没有信心达到当年的水平,所以这个愿望还没有达成。

我的高考经历比较特殊。我本在四川一个N城上的初中,1996年的时候因为下面这封信进入到成都七中的理科实验班。当时成都七中是唯一一所可以在全省范围内招生的学校,仅限于其中的一个班,也就是理科实验班。

我的高考故事:1999年的回忆——头条公开课作业

1996年的高中录取通知书。

省城的高中经历重新塑造了来自山里的我。首先是同学都品学兼优,甚至各有特长,我在这里发展了棋牌尤其是桥牌作为我以后的终身爱好。其次是这里的老师德才兼备,看起来很平凡的各科任课老师竟有不止一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相对年轻的教师后来也获得了省杰青、省副校长等发展。最后学校的平台较大,比如在开学后的第一个中秋节学校就邀请了上一届国际信息学奥赛金牌得主王小川校友(后来的搜狗掌门人)回校座谈,让我树立了过于高远的志向。

但是我在高中犯了偏科的错误,大量时间花在数学奥赛上。但我的数学天赋其实一般,比如比起后来的张伟师弟来说。我们一些奥数课是高一高二混上的。张伟在高一下学期得了肺结核,休学一年,在那一年的病床上看了大量的数学书,应该说是因祸得福,后来得到IMO金牌以及现在成为国际青年数学家的机缘之一。

下面附图是1998年我高二上学期的时候,北大数学科学院来信。那一次高中奥赛进入全省前六名。

我的高考故事:1999年的回忆——头条公开课作业

北大来信。

到了1999年,因为当年的奥数发挥一般,走数学单科进入名校的机会没有了,只好与其他同学一起准备高考。我们当时不是现在的3+3模式(前一个3是三主科:语数外,后一个3是文综史地政或理综理化生),二是3+2模式,即语数外+文科的历史政治,或者语数外+理科的物理化学。因此我需要疯狂的补物理和化学等平时较弱的科目,以至于数学等优势课基本不听课,数学成绩逐渐下滑。

我的高考故事:1999年的回忆——头条公开课作业

1999年的高考报名表。

考试开始。1999年的高考数学题,是与2003年一样被称为历史最难。结果在那道著名的轧钢应用题上,就被卡住了,后面一个函数题也很拗口,很难翻译,于是卡住了。结果这次考试数学只考了112分,整个高中最差的一次,反而还低于物理和化学了。

我的高考故事:1999年的回忆——头条公开课作业

1999年的高考成绩表。

我们当时的高考制度与现在的另一个区别是,考后填志愿,而不是靠前填志愿。我本来第一志愿报的数学学院的信息技术系,第二志愿填的生物化学系(当时生物概念已经被吹热,21世纪是生物世纪)。结果因为我高考化学成了最高分科目,以及填报了“服从调配”,因此被调配到了化学系。从而错过了最爱的数学,进入原本最差的化学领域。

我的高考故事:1999年的回忆——头条公开课作业

1999年的招生志愿卡。

高考确实会改变一个人。但是高考并不是独木桥,在大学里面的学习,以及随后的一些决定:比如出国留学?是否读研读博?以及第一份工作,都是十分重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fxqlsy.cn/xuexi/50643.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