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来暑往,季节更替,转眼一年又将尽,细数这一年的所经所历,还是觉得与《青海读书》的故事最值得叫人回味,就容我从一箱酒说起。
如果我没记错,今年举办的“我与《青海读书》主题故事”征文已经是第三届了。记得第一届时,我刚自学写作不久,就用半生不熟的文字真实地记叙了我与《青海读书》相识的故事,没想到还得了个一等奖,这下着实让我高兴坏了,感觉那个寒冷的冬季便有了融融暖意,如今想来,那暖意仿佛还不曾走远。可高兴之余,又为领奖品——一箱价值为600元的青稞酩馏酒的事开始犯难起来,放弃吧,我的条件还没达到那个程度,所以我希望最好有个人能代领一下,那么这个人在哪里呢?也许有人会问,自己不是有手有脚吗,干嘛去麻烦别人?有手有脚不假,关键还有嘴呢,但我乃一名普通农妇,平时家里有两个学生娃要我管,还得帮家里人搭理一个水果摊,比如替换家人去取货和去吃午饭等等,去一趟西宁实在有些吃力啊,思谋再三,这事就先拖了下来。
其间也曾拜托过一位和我同时获奖的老乡,顺路嘛,希望她去时能帮我代领一下,但老乡说她去那天正好是个休息日没遇到人,估计今后也没时间再去了。好吧,帮人是情分,不帮又是本分。而自己还是老样子,就这样这事又拖了下来。这一拖啊就拖到次年的年会了,也就是第二届征文领奖日那天。遗憾的是第二届征文我只勉强得了个三等奖,但还是受到了刘老师的热情邀请,他说老师们为了鼓励大家,还特意设了“十佳新锐奖”和“十佳好作者奖”等两三种奖项,年会那天一并颁奖。我被幸运地选为其中之一。为了方便联系,那天刘老师还专门为我们建了个小群,里面都是一些写得很不错的老师们,人虽没见过,但他们的名字挺熟悉,因为经常在《青海读书》上拜读到他们的文字,多想和他们相识啊,可最终我又缺席了,原因还是不外乎上面所述的种种。让人遗憾又无奈,因为大通和西宁就三十多公里的一点路程啊,可我就是无缘和那些老师们相识,也无缘和那箱酒相见。
今年盛夏,我家老大即将面临高考,为了给孩子打气鼓劲,我家和他的两位姑姑家聚餐的次数比平时明显多了起来。有次饭后,不知是谁向她们透露了西宁我还有一箱酒没去领的事,大家便你一言,我一语地埋怨起来,问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为何不告诉这么多家人,让他们去代领一下难道不可以吗。我知道,仅凭刘老师的为人,如果我现在就去问询,没准那箱酒依旧属于我,不过时间已经过去那么久,还怎么好意思去问,再说了我滴酒不沾,也见不得别人喝醉酒的那种装疯卖傻样。不过最终在大家的怂恿下,我硬着头皮还是在微信里问了刘老师一声,之前在刘老师的朋友圈中见了一组他从外省拍的照片,估计他最近可能不在本省。信息发过去一会后,刘老师果然回复说,这几天他一直不在西宁,但很肯定地说,那酒,年会后他们已经处理了,因为换办公室时不方便搬运。接着还发来了当时发布的通知链接,叫我一时哑口无言。是啊,整整一年半时间了,短吗?不短,五百多个日夜哩!谁还那么有耐心等你?就算亲人间,这么长时间内说不定也还有个小变卦啥的呢。刘老师当时大概为了照顾一下我为那一箱酒牵挂了一年多的那种心情吧,最后他说等他问问办公室工作人员后,再说。我当时嘴上虽说着谢谢,心里其实已经凉了半截,因为啥事都有个规矩,我已经明显违反了规矩。
而热心的亲戚们还在询问。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三天过去了,四天过去了,刘老师一直没出声,人贵在会换位思考,如果换成是我,大概把话一说后差不多也就忘得一干二净了,于是索性也不再去想这事了,权当压根儿没这回事。碰到她们问,我就说一年多时间完全可以改变一个人,更何况一箱酒?她们听我那尴尬的样子,便也不好再说什么。大概八九天后的一天晚上十点多钟时,老二已经睡了,老大正上夜自习,还没回,我收拾完厨房里的一些事后,又习惯性地拿出手机,准备一边玩手机,一边等老大回来。刚打开微信,便见刘老师微信留言:明后两天如果有时间,就请来领酒。啊,这事还有希望的呀!那刻突然又激动起来,因为这不仅仅是一箱酒的问题。于是我赶紧回复了刘老师,然后就把这事告诉了家住西宁的孩子的一位姑姑。次日晚上,装在文理十分清晰的木箱里的六瓶酩馏原浆和一半蓝色一半粉色的布面上印着“青海读书会”几个黑色大字样的一个抱枕便在我家桌子上了,家人们十分高兴。可我内心却不平静起来。
但凡有过文字创作的人都清楚,起初自己的一些零散小文若要在纸媒上印成小铅字,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时除了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外,再无别法。当然还得见识一些“世面”也是必然的,比如认识编辑和不认识编辑是怎么回事,请编辑吃饭或送礼又是怎么一回事等等文学江湖的复杂性,等见识了这些混浊事后,这时再想想最初投稿的平台——《青海读书》,好多清纯的画面还仿若昨日,因为记忆不会撒谎。这里不需要认识编辑,只要每天(除双休日)读着老师们用优美的文字赞美自己家乡和家乡的人事时,就够了,因为那些东西我也熟悉啊,于是天天都有跃跃欲试的冲动,最后自己终于提起笔开始记录生活的点滴了,接着也发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甚至对自己的东西常常羞于去看第二遍,但还是一年又一年的坚持下来了,并一直往好的方向发展,这得感谢《青海读书》!感谢它让我每天徜徉在各行各业写作者们的笔下,感受着不同的生活,从而使我对生活也有了不同的看法和活法。一句话,好的事物会让你变得优秀。
当然网络平台也分好与坏,而它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它的引导者,就像一个家庭中,一个好孩子的培养离不开一个好家长一样。我曾亲眼目睹到一个网络平台主,最初为了提高自己平台的点击量,天天想方设法地引进着一些受欢迎的网络写手的文字,起初我误以为人家那是求贤如渴,可让人想不到的是,后来随着点击量上升,读者给作者的打赏也上升了,这下那个人可能眼红了,说为了维护平台需要,要扣除一半的打赏钱,大概此等做法也让那个作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难以消化,因为自此在那个平台上再也没见过那个熟悉的名字。相较之下,《青海读书》平台如何?它的负责人刘志强老师对于我那箱青稞酒的做法,就足以说明一切了,用不着我在这里多说什么,我只想说想要看清一个人,就得从一些细节和一些微小的事物上着眼。大家想必也曾注意过,打开《青海读书》的任意一个链接,文章后面都很干净,不像别人那样借用那一连串所谓的名人的名字为装饰面,因为本质好的东西,不需要这些。读书群里也同样干净、健康,让人一看就顺眼,待着待着就不想离开了。
说实话,我和刘志强老师素未谋面过,只是偶尔从他发的文章中连猜带估地知道一星半点关于他的事,比如他是一名来自互助县的摔跤运动员,但这也并不影响他对于文字的嗜好,后来直接改行当了记者,又比如《青海读书》是他创办的等等。我也喜爱文字,但出于水平低,也只是偶尔在他平台上发点心情类的小文章,像我这样的无名写作者在“青海读书会”群里就有好多好多,一句话“有我一个不多,没我一个也不少”。尤其文学群里我平时老潜水,从不出声,私下却偷偷地学习着老师们分享的一些关于写作的学习心得,这倘若碰到那种心眼狭小者,其结果可想而知。总之,我和他的交往,仅此而已,当我放弃领奖机会,过后再问时,他完全可以不理,或者像别人那样直接拉黑或删除,可是他并没有这么做,这样的人,以及这样的人所引导的文学平台,在这个浮躁的、重利轻义的社会,确实不多!
也难怪一直追随平台的写作者们说:有些相遇,要牢牢记住;把她设为置顶聊天;夜空中最亮的星,等等话语,若设身处地想想,这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所说的虚话,而是出自内心深处的大实话,所以,今天,我还要大声地说,《青海读书》是我此生最美的遇见!
邢保花,大通人,爱好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