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河南省理科状元是年仅14岁的神童何碧玉,她以750分的成绩成为高考史上唯一的满分状元。
何碧玉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她的天赋异禀遗传自都是工程师的父母。
对普通人而言,9年的义务教育,她只花了4年,跳级成了她小时候求学经历的常态。
13岁那年,她牛刀小试,第一次参加高考,轻轻松松就过了一本录取分数线。
知道分数以后,何碧玉撇了撇嘴,表示对这个成绩并不满意。
于是她在14岁那年再次参加高考,这一次她取得了750分满分的骄人成绩,成为高考史上第一个满分状元。
随后,何碧玉进入清华大学生物系,毕业后赴美留学,在华盛顿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再之后,她就一直留在了美国。
虽然,何碧玉曾在公开场合多次表示:“最终还是要回国的。”但事实胜于雄辩。
据统计,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三十多年以来,仅流动于美国硅谷一带的清华、北大优秀毕业生就高达两万多人。
然而,凡事总有例外。
2012年,山东省理科状元王端鹏面对美国开出的百万年薪、加入美国国籍的优厚待遇,他果断拒绝,回到了祖国。
同样都是顶尖学霸,为什么选择会完全不一样呢?
【1】
1976年,王端鹏出生于山东烟台的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当地的中学老师,家里虽不富裕,但是父母感情很好,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王端鹏从小聪慧过人,记忆力超强,喜欢阅读,而且看过的内容基本上能过目不忘,父母非常高兴,便开始有意培养他的学习意识,并且经常鼓励他。
转眼之间,王端鹏上小学了,他的学习成绩犹如开了挂,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成为其他同学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由于王端鹏的父母都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懂得教育引导孩子,他家里充满了浓厚的学习氛围,父母培养出了他对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
每当他有疑问时,父母便会引导他独立思考,让他去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2001年,王端鹏以芝罘区第五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当地的重点高中烟台二中实验班。
高中期间,王端鹏继续保持着遥遥领先的成绩,还担任了班上的学习委员,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都非常强。
高中三年,他大小奖项拿到手软,将“省三好学生”、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全国生物奥赛二等奖、全国化学奥赛三等奖统统收入囊中。
高一升高二时,王端鹏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理科,但是他的文科成绩也很好,一点都偏科,简直就是妥妥的全才学霸。
一提到“学霸”,大多数人眼前可能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戴着眼镜,表情木讷,不善交际,不善言辞,在一大摞书里埋头苦读,除了读书还是读书的“书呆子”形象。
但是王端鹏与众不同,他幽默风趣,有许多兴趣爱好,不但喜欢篮球、羽毛球等体育运动,还是学校辩论赛的骨干成员。
他还非常热爱钻研,课余时间喜欢阅读课外书,阅读的领域也很广泛,对文学、历史、地理、军事和近代物理学等书籍都非常感兴趣。
王端鹏曾经说,多阅读课外书能够开阔思路,从中受到启发,遇到难题时,会懂得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
【2】
王端鹏就这样度过了高中三年,2004年6月,他迎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高考,这也是决定他一生命运的一次考试。
2004年6月25日,山东省考生可以查询高考成绩了,王端鹏的父母激动得坐立难安,不停地催促着他查询成绩,他却镇定自若,不慌不忙。
在父母的催促下,他才拨通了查询电话,电波那头传来了喜报。
语文138分,数学149分,英语142分,理综满分,外加在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加了20分,累计总分749分,离满分750分,仅差1分。
如此高的分数令人咋舌,就连他的班主任于志高老师知道王端鹏的高考成绩后,都惊叹不已,直呼:“不可思议!”
王端鹏夺得了2004年山东省高考理科状元,他的成绩被母校做成大红绸布,被高高地悬挂在校园里,母校还给了他一笔不菲的奖学金。
王端鹏成为高考状元的消息迅速传播开来,许多媒体的记者都蜂拥而至,纷纷赶来采访王端鹏,邀请他出镜做报道,但都被他婉言谢绝。
王端鹏认为:“现在不是利用媒体炒热度的时候,下一步我要规划一下以后的路。”
高分学霸各大高校都抢着要,很多高校向他伸出了橄榄枝,经过再三考虑后,他选择了清华大学一个比较冷门的化学专业。
进入清华大学后,王端鹏也丝毫没有松懈,仍然坚持勤奋努力地学习,成绩犹如坐上了直升机只升不降,学校的各种奖学金都被他承包了。
大多数人都认为化学专业是相当枯燥无趣的,经常为了推断个小数据,往往要进行无数次的实验。
但是王端鹏对化学甘之如饴,沉醉其中,刻苦求索,认真钻研,在校期间不但参与了科研项目研究,还拿了奖。
而且在大学期间,王瑞鹏仍旧注重劳逸结合、动静相宜,他经常打篮球、打羽毛球,运动使他的脑子更加灵敏活跃。
四年大学下来,经过不懈努力,王端鹏以斐然的成绩成为学霸当中最拔尖的那一批,可以称之为顶级人才。
四年清华本科生涯结束后,王端鹏又面临着选择,就业还是继续深造?留在国内还是去国外?
【3】
经过一番思考后,他决定继续深造,这次他选择的是去全球顶尖的学府之一美国杜克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没想到,他的这个决定被媒体报道出来,居然掀起了一阵舆论浪潮,把他推上风口浪尖,大家议论纷纷,猜测王端鹏这一去,便不会再回来了。
因为曾经有过前车之鉴,很多年轻有为的人才,都是出国之后就不再回来。
甚至有人造谣,声称他已经获得了美国绿卡。
对于这些谣言和污蔑,王瑞鹏只是沉默不语,只身奔赴美国杜克大学求学,投入到热爱的高分子领域里面钻研。
求学期间,他深切感受到国外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才是分不开的,美国的研究室里面有很多都是我国的高考状元。
两年后,王端鹏顺利地拿下了杜克大学的硕士学位,接下来他又继续深造,考入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
在斯坦福学习几年后,王端鹏已经成为高分子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很多知名企业都想开出高薪邀请他入职。
在博士毕业前夕,学校因为王端鹏出色的科研水平,邀请他留下任教,还给出了年薪百万、加入美国国籍的优厚待遇。
这样的待遇是相当有诱惑力的,毕竟学霸也是普通的人,也需要穿衣吃饭,需要赚钱养家,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王端鹏却拒绝了在美国任教,毅然决定回到自己的祖国。
在送别会上,好友对他回国的选择感到非常纳闷,王端鹏幽默地对好友解释:“出来了这么多年,可我还是吃不惯美国菜。”
好友们不禁捧腹大笑,说:“原来是你长了一颗中国胃啊!”
其实,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有一颗中国胃,而是他有一颗坚定赤诚的中国心。
那么,王端鹏回国后的待遇如何呢?
【4】
对于王端鹏这样的高科技人才,祖国的大门始终是敞开的,他一回国便受邀进入了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继续研究他热爱的高分子领域。
当时国家给王端鹏的年薪是30万到40万,虽然没有美国开出的待遇那么优厚,但是这在当年国内就算得上是高薪了。
而王端鹏从来没有对薪资待遇表示过任何的不满,也从来没有为自己当年回到祖国发展的选择而感到过后悔。
如今,王端鹏仍然坚定地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中国科学院高手如云,充满了无限挑战,对他而言,和高手同行,才能进步和成长。
随着王端鹏不断积累的经验,不断增长的知识储备,他未来的成就,还有无限的可能性。
科研之路注定是艰难的,注定是平静的,注定是孤独的,然而,王端鹏遨游在科研的浩瀚海洋里,静心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受外界侵扰,所有一切都归于纯粹。
与日进斗金的商人相比,他的工资待遇并不高,但是他从事的事业是意义非凡的。
在王端鹏的心里,薪资待遇并不是最重要的,无论多少钱都收买不了他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王端鹏用实际行动反击了舆论曾经对他的猜忌、质疑和诋毁,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一个有着满腔热情的爱国人士。
【5】
全国最优秀的人才基本都汇聚在清华北大,然而北大清华培养的高端人才却去了西方国家,以致于清华北大简直成了西方名校的预科班。
其实,我国的其它名校也有了这个趋势,只是清华北大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明显。
不论是中科院研究院所数百名科研人员集体跳槽,还是南京大学副教授、清北毕业生、哈佛大学博士后等去街道办工作。
说到底,这些都是和“钱”有关。
没有足够多的钱,人才最终还是无心从教、从研,因此更多的人才流向企业、流向公务员,甚至流向国外。
正如李兰娟院士所说,把高薪留给科研与军事人才,控制娱乐圈中所谓的“明星”和“网红”的高片酬。
顶尖学者的年薪只是几十万,而所谓“网红”的年薪却动辄上千万,这难道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吗?
我们国家用最优秀的师资力量,最高昂的教育投入,却为西方国家源源不断地培养、输送高尖端人才,这是我们的不幸。
提高为国家做贡献的科研人员的工资待遇,给予他们更好的福利以及奖励金,才能够更好地留住高尖端人才。
文:余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