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晚期接连涌现的三个“李杜”:李固和杜乔,谁更厉害? 作者: admin 发布: 2022-09-09 05:05 评论关闭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一提到“李杜”,大家脑海里闪现的一般就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当然,也有人将李白和杜甫称为“大李杜”,把李商隐和杜牧称为“小李杜”。其实,历史上,两个人合称为“李杜”的还有好几个,都是名噪一时的人物。第一个“李杜”是李固和杜乔。事后,梁冀诬陷支持刘蒜的李固、杜乔要造反,打算将俩人抓起来。第三对“李杜”是李膺和杜密。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一提到“李杜”,大家脑海里闪现的一般就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 当然,也有人将李白和杜甫称为“大李杜”,把李商隐和杜牧称为“小李杜”。 其实,历史上,两个人合称为“李杜”的还有好几个,都是名噪一时的人物。 今天,大鹏就给大家说一说,在东汉晚期接连涌现的三个“李杜”: 第一个“李杜”是李固和杜乔。 李固和杜乔到底有多么博学,怎么一步步当上大官的,咱就不说了,直接切入正题。 汉质帝被毒死后,在立刘蒜,还是立刘志为帝这个问题上,大家争执不下。 最终,梁冀在宦官们支持下,强行决定立蠡吾侯刘志为汉桓帝。 事后,梁冀诬陷支持刘蒜的李固、杜乔要造反,打算将俩人抓起来。 梁太后认为杜乔不可能干这种事,不肯签署逮捕令。梁冀就先将李固抓了起来。 数十个李固的学生,带着刑具到宫门静坐请愿,要求释放李固。 于是,梁太后下诏释放李固。等李固出狱时,大街小巷都齐呼万岁。 这可把梁冀气坏了,李固的声望如此之高,必须得办他。 于是,梁冀命手下再次弹劾李固,要求对李固参与谋反案进行二审。 后来,李固就死在了狱中。大概是被梁冀用见不得人的手段给杀了。 李固死后,梁冀又派人威胁杜乔说:“你快点自杀,我可以保全你的妻儿。” 杜乔不肯接受梁冀的提议,活着,不好吗,干嘛要自杀? 第二天,梁冀发现杜乔没有自杀,就把杜乔抓了起来,在监狱里弄死了。 这还不算完,梁冀又把俩人的尸首,放到十字路口示众,还不准人们哭泣吊丧。 杨匡到宫门上书,请求将“李杜二公骸骨”归葬,最早使用了“李杜”的说法。 后来,在梁太后的批准下,李固和杜乔的尸体才得以归葬家乡。 范晔在写《后汉书》时,弄了个《李杜列传》,有“李杜司职,朋心合力”的赞语。 第二个“李杜”是李云和杜众。 汉桓帝诛杀梁冀以后,大封私恩故旧。将单超等五人都封为县侯,世称“五侯”。 又将尚书令尹勋等七人都封为亭侯,还封小黄门刘普、赵忠等八人为乡侯。 从此以后,朝廷的大权就都掌握在宦官手里了,尤其是“五侯”,权倾朝野。 白马县令李云就给汉桓帝写了封信,同时呈送副本给三府(太尉、司徒、司空)。 李云说:“诛杀梁冀那么点儿事,还用得着大张旗鼓的封赏功臣, 刘邦如果地下有知,不得气得坐起来!你是不是不打算当皇帝了?” 汉桓帝一听就跳起来了,我诛杀梁冀费了多大劲儿,你这是看不起谁呢? 于是,汉桓帝下旨把李云抓起来,并严加审问,背后是不是有人指使? 弘农五官掾杜众同情李云因忠谏获罪,上书请求与李云同日死。 汉桓帝更加愤怒,下令把杜众和李云一同交由廷尉严加审讯。 虽经陈蕃、杨秉、沐茂、上官资等人上疏求情,但汉桓帝恨意难消。 最终,廷尉判李云、杜众犯“大不敬”罪,最后都死于狱中。 从此,围在汉桓帝身边的宦官们就更加飞扬跋扈、肆无忌惮了。 第三对“李杜”是李膺和杜密。 东汉晚期,士人和宦官之间的矛盾很深,经常发生冲突。 公元166年,发生第一次党锢之祸,李膺、杜密等士人代表当即遭到迫害。 因为他们的名气和品行相近,所以当时的人也称他们为”李杜“。 后因李膺等人的案件牵涉到一些宦官子弟,宦官们请求桓帝大赦。 于是,汉桓帝下诏大赦天下,李膺也被免官回乡,隐居不仕。 公元167年,汉灵帝登基,窦武、陈蕃二人掌权,李膺、杜密等人又被起用; 后来,陈蕃、窦武谋杀宦官失败被杀,李膺、杜密等人再次被废。 公元169年,因张俭引发的第二次党锢之祸发生,朝廷开始逮捕党人。 得知此消息后,有人劝李膺:“你还是赶紧逃命吧!” 李膺回答:“我已经六十岁了,死生有命,逃又能逃到哪里去!” 于是,李膺主动到诏狱投案自首,后被拷打致死。 杜密也因为党锢事件而被惩治,于是自杀了。 最后,再顺便说一句,杜密是杜乔的儿子。 汉末以三“李杜”为代表的读书人群体, 是在“清议”盛行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并形成影响的, 他们的原则性、抗争精神、政治节操和英雄气概, 是中华民族精神中极其珍贵的刚直“脊梁”。 “党锢之祸”使“清议”这种舆论形式走向了终结, 历时四百余年的汉王朝,也迅速走向了覆灭。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fxqlsy.cn/xuexi/2299.html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