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是一首描绘夏天乡村劳动图景的诗。
我小时候读这首诗,只会觉得那个学种瓜的小童很可爱。因为我小时候也特别喜欢学大人做事情。比如说外婆要去河里洗衣服,我就会找一块小肥皂握在手里,一定要跟着去。
现在再读这首诗,就会联想到辛苦的乡间劳动。这可能也是长大了的表现吧。
(一)诗人生平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至能(《宋史》等误作“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范成大出生在北宋宋钦宗靖康元年,这个年份很好记,毕竟“靖康之耻”大家都耳熟能详。
范成大比陆游小一岁,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登进士第。
与陆游相比,范成大属于比较会做官的。他在各地做官的名声都很好,和同僚相处得不错,老百姓也爱戴他。范成大最高做到参知政事,退休之后还加资政殿大学士。
范成大退休之后,在石湖别墅过着隐居的生活,宋孝宗还亲自写了“石湖”二字送给他,使得范成大把自己的号都改了。
我觉得范成大比陆游的情商要高。陆游一辈子都在试图北伐,做了很多努力,但是不仅没有得到同僚和皇帝的认可,还因此被贬谪。范成大并没有要和金国同流合污的意思,他在出使金国的时候不卑不亢,大义凛然,据理力争,差点被金国朝廷杀掉。但是范成大能顺利升官,安稳退休,陆游却一直怀才不遇。
(二)诗歌品读
《四时田园杂兴》是范成大写的一组诗,一共六十首,描绘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的田园景象,写到了耕种、耘田、戽水、灌溉、养蚕、种菱、养鸭等劳动种类,十分贴近生活。
史杰鹏老师在《古诗课》中说,这简直是一幅南宋时代江南农家生活的画卷,与北宋的清明上河图有的一拼。
这首诗是夏日系列的第七首。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白天去田里除草,晚上在家里织布。
耘,在田里除草。
绩,把麻和棉搓捻成线。绩 ,jì又音jī,形声。字从纟,从责,责亦声。“责”意为“利息”,引申为“还本付息”。“纟”指“丝帛”。“纟”与“责”联合起来表示“用纺的纱织的布来还本付息”。本义:用家纺产品抵债。引申义:(对家家户户来说)纺织。(对国家来说)功业。
这个对“绩”的解释我还是第一次知道,之前对这个字的唯一印象就是“成绩”,但是单独拿出来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今天学到了新知识。
为什么这里是“绩麻”呢?因为宋代棉花种植没有普及,普通百姓的衣服都是麻布衣服。此处联想到元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历史和诗歌联系起来了。
第二句“村庄儿女各当家”是对第一句的解释,乡村的男孩和女孩各有各的分工,男的耕耘,女的纺织。这里的“儿”指男性,“女”指女性。
《古诗课》里说,据学者研究,在古代,妇女的纺织是家庭重要收入来源,有时候甚至要超过耕种。因为耕种要交田租,剩下的粮食只够吃,其他生活用品要靠织布卖钱。
我又想到了费孝通的《江村经济》里,养蚕是女性重要的劳动技术,纺织工厂里的女工因为自己挣钱而在婆家地位很高。
范成大描写的也是江苏的乡村,跟《江村经济》里有很多相似之处。感觉乡村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变化一直不是很大。
最后两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家里的大人们各有各的事要忙,小孩虽然还没法耕种和纺织,但是他们也没有闲着,而是挨着桑树的阴凉开始学大人们种瓜。
夏天是农民劳作十分紧要和辛苦的时候,因为这段时间农作物快速生长,需要除草,需要浇水,还需要抢收。
诗人用清新的笔触描写了夏日紧张的劳作,天真的儿童的出现给平凡忙碌的生活增添了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