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首歌出自《和垓下歌》,相传是虞姬和项羽所做,读来就觉得悲壮激昂。
霸王别姬最早是记录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恶霸项羽在和汉高祖夺封建统治权的干戈中,末后兵败,自知萎缩,在突围昨晚,只好和虞姬决别。
历史掌故中记载:有丽人名虞,常幸从;千里驹名骓,常骑之。于是乎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举世无双,时有损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无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闯,尤物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举目。
那时楚汉相争,千岁爷多叛楚归汉。汉王听从张良等人的预谋,与千岁聚拢击楚。顿时楚王驻屯垓下,兵少食尽,被汉王武装力量重重包围。恶霸项羽夜不能寐,忽听四面楚歌再就是鼓乐齐鸣,原本此为张良的企图。他接头项羽军士都是楚地人,于是便命汉军高唱组歌,以摇撼楚军军心。
项羽听后大惊,叹道:"莫不是汉王早已到手楚地?怎么他军中楚人如此这般多?"他在帐中慷慨悲歌,他唱道:"力拔山兮气无可比拟,时不利于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无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和歌而舞,项羽见此情境,自知将败,泣泪数行。
以人之常情度之,虞姬不能活下去,不然就不会有民间口耳相传的虞姬自刎情况,就决不会至唐时尚有"项羽西施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战,腹背受敌,插翅难飞声中,饮剑楚帐只能是虞姬绝代的产物。恨只恨她生在那个时代,便只能早早香消玉殒。
通说认为:"霸王别姬"故事,反映的是虞姬和项羽感天动地的情爱;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这悲情一念之差,已定格在赤县文学的字里行间,定格在中国戏曲的戏台上,变成华夏掌故爱情中最经典、最扣人心弦的绚丽传奇。
虞姬这个名称也是有记载的"有美人名虞",但是并没有以后世流传的"虞姬"其名称;直到唐《括地志》等书才出现"虞姬"其名。当然,"姬"只是代称,并非虞姬的本名。五代时期的词牌名则干脆以"虞美人"称之。
不管当时情境有多么悲怆,这一故事已经被历史的洪流淹没,当时的场面,项羽和虞姬的爱情我们也只能在影视剧里感受了。有一句歇后语就是霸王别姬——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