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的由来(关于圣诞节的由来)

圣诞节由来 每年12月25日是西方的新年,也是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教会开始并无圣诞节,约在耶稣升天后百余年内才有。据说:第一个圣诞节是在公元13...

临近春节,有关过年的一切再度成为热议话题。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人说年味儿淡了,过年再没有以往的感觉。说起年味儿,那当属农村的春节最有感觉,然而很多人说现在农村的过年也没有了年味,到底出于什么原因呢?

到底是农村的年味淡了,还是我们太怀旧了?

什么是年味儿?这个很难说清楚,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吧。可能是一家人吃个团圆饭,可能是初一那天穿个新衣服,可能是跟父母拜年赚个压岁钱,也可能是在年前的那一顿忙活,说到底“年味”这个东西可能是一种情感体验,也是一种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它不属于个人的感受,它属于每一个国人内心深处的一种集体情绪。

为什么说现在的年味儿越来越浓,我想是咱们内心深处的感觉发生了变化,春节还在,年味还在,可能是我们长大了更加怀念儿时的那一种感觉吧,是怀旧吧!

到底是农村的年味淡了,还是我们太怀旧了?

记得小时候,一到放寒假就开始盼着过年,首先第一件事就是跟着父母去县城里赶集买衣服,不穿新衣服的过年是没有灵魂的,母亲在摊货上跟卖家搞价一整天,那真是唇枪舌战,就这个价看哪家妥协了买哪家,不行就换下一家,总得让孩子们满意还要让父母们价钱出的合理,买完衣服再买花生、瓜子、糖等必备的年货,整整一天跟打仗似的,到了下午可得抓紧时间,不能耽搁了回村里的那趟大客车,晚上回家那真是满载而归,大包小包的貌似把一年的东西都买了。有的一天买不完年货还在在城里亲戚家借宿一宿,第二天再战。

到底是农村的年味淡了,还是我们太怀旧了?

各种年货置办妥当之后忙活的事才刚刚开始,年前那几天是最忙的,炸油糕、炸丸子、蒸包子,就跟冬眠似的要准备好充足的食物。

尤其是扫房子,除旧迎新吗,扫房子是必须的,早晨早早起来开始打扫一直到晚上才能结束,记得那会最愿意父母把各个箱子、柜子的搬出来,因为在一些角落里可以找到我多年遗失的玩物。

俺爹干过理发,每逢年底会有好多人来俺家理发(免费的),俺爹承包了附近好多家人的头发,有老人有小孩,真是热闹。

俺爹还会写对联,那时候还是自己买红纸撕开自己写对联,很多不会写字的乡亲们都把红纸拿到俺家,我研墨俺爹执笔,我爹的毛笔字会挂在很多人的大门上。

除夕那天自不必说,这一大家族老的、小的聚一起吃年夜饭,初一早晨早起放鞭炮,跟着父母拜年,除了能挣点小红包外还能装满满两口袋的瓜子、糖。

到底是农村的年味淡了,还是我们太怀旧了?

如今,我们已经为人父母,我们的孩子已经体会不到我们儿时的那种年味,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令人遗憾的是有很多传统的民俗文化开始满满流失。大年初一不一定穿的是新衣服,因为平时穿的也很不错,年前在超市里买一大堆除夕那天才回老家,有些外地打工的选择了就地过年,再加上现在禁止燃放鞭炮等一些规矩,现在的农村过年真的感觉有些冷清,缺少了以前的那种气氛。

时代在变,各种规矩也在变,我们可能因为太怀旧了,尤其是当我们身心疲惫之时,更加怀念我们的小时候。

到底是农村的年味淡了,还是我们太怀旧了?

也可能是现在我们大鱼大肉惯了,过年桌上摆多少菜也再也找不回那时的年味;也许是平时穿的太好了,过年穿什么衣服都感觉不出年味;也许是我们现在生活压力太大了,心里心心念念那碎银几两而忽视了过年;也许……

因为我们这一代人的疏忽,导致我们的下一代孩子对中国的春节逐渐陌生,甚至没有丝毫感觉,都比不上那个外国的圣诞节有气氛,圣诞节的由来,跟我们没有丝毫关系,但就是这个“洋节日”却深深地俘获了孩子的心,究其原因就是:氛围感十足,且有礼物收!哪个孩子不期待礼物呢?

不,我们不能让一些外国的节日遮盖住我们传统文化的光芒,现在我们意识到了年味儿开始变淡,这是好的,年味儿需要我们这代人去找回来,并且传承下去,要不今后我们的孩子们都不知道当时我们的春节年味儿有多么的浓。

到底是农村的年味淡了,还是我们太怀旧了?

还有我们小时候每年正月初一、十五,村里都会组织大型的文艺演出,扭秧歌、相声、小品、打花棍……很是热闹,后来有些村不再组织了,村民参与性也不再积极,整个过年期间跟平时没什么两样。

尤其是最近几年疫情的影响,多地倡导就地过年,让农村本身人气不再足的景象更加显得冷清。到底是农村的年味淡了,还是我们太怀旧了?还是有别的原因?你觉得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fxqlsy.cn/redian/3370.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