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春节过后的十几天里,冬奥会牢牢占据着中文互联网的热度中心。从王濛到苏翊鸣,从羽生结弦到俄罗斯的“千金”……热搜榜上每天滚动的话题,全都带着冬奥的标签。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随着北京冬残奥会最后两个长距离越野滑雪项目奖牌的颁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落下了帷幕。然而北京2022留给我们的,除了中国代表团76块奖牌的最好成绩外,还有许多宝贵的东西。
比如向世界展现一个更瑰丽的中国,向中国展现一片更多姿多彩的冰雪世界。而展示的窗口,除了运动员精彩纷呈的比赛外,一个重要的窗口,就是服务于冬奥会的无数工作人员、志愿者们……
或许在机场、在路口、在各个场馆的入口,一句简简单单的问候——“Welcome to Beijing 2022”,就是一扇展示中国现代风貌的窗口。
冬奥会不止金牌,是这些年来,越来越多国人所达成的共识。
尤其在这一届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这一点尤为默契。
赛场内,站上最高领奖台的偶像派选手苏翊鸣谷爱凌是冬奥的一部分,坐着轮椅身残志坚的冰壶队员是冬奥的一部分,没有拿到奖牌但为了参加冬奥燃烧梦想的选手,同样是冬奥绚烂的一部分。
赛场外,每一位参与到冰雪运动项目里来的人,都是冬奥的一部分。
荣誉或许分国界,但运动本身不分。所谓奥林匹克精神,就是通过人类共通的,追求突破身体极限的本能,来促进国际和文化交流。这种精神,在中国正在越来越深入人心。
而忙碌在各个比赛场馆之间的诸多志愿者、工作人员、“气氛组”,无疑是负责这种沟通的一道桥梁。
小郭是北京冬奥会庞大志愿者队伍中的一员,每天,他都要用普通话、英语、甚至方言,来引导来自四面八方的观众入场。比赛结束后,他随着赛事服务志愿者一起,迅速在闪烁着五彩光芒的冰玉环两侧列队,向离场的观众致以感谢和新年的祝福。
在比赛现场,观众的掌声除了送给运动员,同样也送给他们。“你们年轻人真是好样的,少年强则国强,青年强则国家更强!”一位热情的观众对着志愿者竖起大拇指。戴着口罩的小郭,笑得像自己拿到了金牌一样。
刘迪波则是北京冬奥会期间,担任奥林匹克大家庭助理(Olympic Family Assistant,简称OFA)志愿者,服务于夏季奥林匹克项目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总会(ASOIF)主席Francesco Ricci Bitti,负责日程管理、场务陪同、语言翻译、信息沟通等个人陪同服务。
他服务的细致、用心,收获了Francesco先生的跨国友谊,临别时,他给刘迪波留言:
“迪波不仅仅是我的助理,也是我在北京非常重要的朋友。”“下次再来欧洲,请记得联系我。”
“我原以为我们的交集可能仅限于工作,但我没想到,我收获了能让我铭记一生的、如亲人般的友谊。”刘迪波则说,“开幕式上北京冬奥会主火炬,那道微光带给我们人类还团结在一起的希望。在这个因为疫情仿佛已经变得支离破碎的世界里,正是奥林匹克让我们的连接变得可能。”
这些年轻的志愿者身上,闪动的都是连接世界的奥林匹克精神。
当然,这样的社会共识达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得益于一直以来,大众媒体的反复传播,以及专业机构所提供的教育和培训。
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语言培训服务独家供应商,为了全力保障北京冬奥会的语言培训工作,EF为冬奥配备了专业的培训团队,这些专业的培训师分别来自美国、英国、新西兰和中国。其中来自美国加州的肖恩·康斯坦特作为主培训师他全面参与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语言培训工作。热爱奥林匹克运动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他,去年是第一次在北京过春节。
英语是北京冬奥组委官方工作语言。近年来,为提高筹办人员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北京冬奥组委与EF开展密切合作。康斯坦特作为EF冬奥事务团队专家组成员,带领其它培训师一起根据组委会工作人员、场馆运行团队工作人员、国内技术官员、志愿者,设计开发有针对性的语言学习方案。
2020年,延庆赛区场馆业主单位组织滑雪战队队员参与体育专业英语学习。康斯坦特作为冬奥语言外教之一,帮助队员们系统掌握了高山滑雪项目竞赛规则、赛道设施、赛道运行等专业词汇和语言交流的正确表达方式。
语言是沟通和交流的基石,推动冬奥服务人员的语言能力,是擦亮北京冬奥形象展示窗户中的重要一环。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语言培训服务独家供应商,EF承担了北京冬奥会包括委内工作人员、场馆运行团队工作人员、国内技术官员、志愿者等筹办人员在内的近1.5万人次的语言培训服务以及学习效果评估考核。
这样的工作并不简单。EF为冬奥筹办人员提供线上线下结合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学习菜单——包括实施在线英语学习,开展定制化英语学习活动,在线英语学习课件项目等,使用EF领先的线上教学体系为冬奥筹办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不仅如此,EF 冬奥办与北京冬奥组委紧密合作,根据防疫的现实情况,灵活调整冬奥语言培训工作的人员,场所和形式。截至开赛前,EF顺利完成了125场定制化班次式培训。
这样专业的培训呈现出来的效果,是冬奥会的工作人员、志愿者,在面对世界各国的体育官员、运动员和观众时,都能恰切地送上令人如沐春风般的问候、指引,这本身就是国际和文化交流的一部分。
事实上,自1988年以来,EF一直与奥林匹克运动会合作,设计并提供一系列教育解决方案,以促进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更好地为赛事的成功举办作出贡献。EF相继服务了7届奥运会和冬奥会,其中就包括2022北京冬奥会。
这一切来源于EF与奥林匹克相似的宗旨——“教育让世界无界”是EF的使命。50多年来,EF一直致力于通过建立沟通、建立联系和增进理解来改变生活。EF创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社区,让所有年龄、国籍和背景的人都能自信地交流和探索世界,这与秉承“促进国际合作和文化交流”的奥林匹克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康斯坦特说,“北京有着世界知名的大学、企业和很棒的冬奥遗产。我想融入这座城市,让更多外国人看到这里的发展风采。我可以继续做语言培训,也可以尝试新的工作。北京充满无限可能,我希望尽可能多地体验。”这本身就是“让世界无界”的最好证明,推动奥林匹克精神的大众传播,就是靠这样务实的、可靠的行动,将奥林匹克精神,连接到中国的各个角落,连接到世界的各个地方。
随着冬奥圣火缓缓熄灭,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圆满闭幕,北京向全世界展示了一届克服疫情困难的精彩体育盛会。中国以全世界共通的体育语言和奥林匹克精神,为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团结向未来的舞台。北京冬奥会虽然闭幕了,但奥林匹克精神永不落幕,中国将继续通过语言链接世界,携手同行,一起向未来。
编辑|Johnny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