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人事局「邯郸市人事局干部一览表」

邯郸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是原邯郸市人事局与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合并后的全称。电话是:3019452

我 怀 有 梦 笔 如 戈——我的四十年(二)

作者:陈 杰

一九七八,大幕拉开的时候

公元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伟大的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

此刻,在邯郸市北部一座纺织厂党委宣传部忙碌的一名以工代干的小干事,不知道这个千里之外的会议将给党和国家带来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更不知道对他个人的前途命运意味着什么。

机遇,干部成长的重要条件。

1981年3月,一则由邯郸市人事局、邯郸市新闻(同年改邯郸市日报)社联合发布的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编辑、记者的启事,作为这个3000年没改过名字的古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忽然推出。邯郸,古来富于改革精神,创造过胡服骑射的成功经验,也产生过邯郸学步的失败教训。如果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改革开放后全市第一次公开招聘。

我想试试!报名、笔试、复试,三个环节。第一关就卡了壳。厂党委坚决不同意我报考,理由是工作需要。我反复要求,你就让我试一下,全市高手云集,怎么断定我一考就中啊?现在说放不放人为时过早啊!几位领导笑得很含蓄。知情人士透露内幕说听他们议论:他要考,不是十拿九稳,而是十拿十稳。唯一办法,就是不让他去考!

几番软磨硬泡,还是不吐口。等好容易开了绿灯,我满身大汗气喘吁吁赶到名叫505基地的报名点交上表格时,离截止仅差半小时!这种干部单位所有制的旧观念,当时似乎又可理解。也说得理直气壮:我们厂的人才,哪能想走就走啊?

随后参加了在邯郸一中考场进行的笔试。以后了解到,此次招聘全市报名1700人,笔试成绩出来后通知进入复试的20人。

复试从1981年五一前开始,就是到报社实习一个月,人员基本就定了。一共录取了18人,号称“18棵青松”,我忝列其中。之前,我与该报社所有人员一个都不认识,也根本不知道市人事局门朝哪边。

录取后办调动倒没什么障碍了,大概觉得能考上挺不容易吧。离开企业时领导说了很多肯定的话语,包括你要不走我们会对你有所考虑之类,我表示感谢。这家企业是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单位。我17岁来此,奋斗了13个年头。这里留下了我成年的足迹,青春的歌声,洒下了产业工人辛勤的汗水。据厂领导大会上讲,我厂一名工人每工作8小时就为国家创造220元财富,个人只取1元多报酬。那是我人生中为人民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重要阶段,我还在这里找到了人生伴侣,我对纺织有着很深的感情。

作为吃螃蟹壮举——全市第一次公开招聘在邯郸改革开放史上应留有一笔。录取的18人,后续情况有关部门如长期追踪,应有一定标本意义。据我所知,后来有6人进入市级机关,先后成为县级干部。3人转战兄弟报社,其余留在本社,1人当到副总编,其余都是业务骨干。遗憾的是,已有3人作古。

作者陈杰,曾任中共邯郸市委副秘书长、中共邯郸市委办公厅主任等职。著有诗集《学步曲》,专著《邯郸发展研究与探索论丛》、《古城邯郸新发展新探索新研究》、《办公厅工作创新提高发展》等,主编《新世纪之初的邯郸》、《战略研究与路径选择》、《抗非壮歌》、《提升学习力、增强创新力》等文集。退休后专事中华民国史和中共党史、军史研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fxqlsy.cn/redian/11163.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