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春天是个充满生机且多情的季节,引无数文人墨客为之作诗。他们有的或是歌颂春天的美好,有的或是对春景美好却短暂而伤感。就在这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的季节里。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苏轼写下 “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千古名句。这是一首伤春之词,作为豪放派的领袖苏轼,竟将婉约派的诗技驾驭的炉火纯青,将伤春之情刻画的深情缠绵,哀婉动人。诗中的“天涯何处无芳草”成为了全诗最脍炙人口的词句,现多被引申用来安慰男女双方无须死守一方的意境。那么“东坡居士”苏轼在赋予原词句怎样的含义呢?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其深意。
蝶恋花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宋代 苏轼
这首词的上阙描写的是暮春之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杏树,杏树上的花已经凋谢,仅存的花朵已经逐渐褪去红色,树枝上已经开始长出小个的青杏。作者先是看到残花但其浓郁的伤春之情,很快并被“初杏”给吸引住了,作者对于“新杏”充满了爱怜和惊喜。然后作者将目光向远处望去,看到的燕子、绿水、行人皆绕舍而飞、而流、而行。作者词中用“绕”字,将这一情形描绘的生动而真切。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是词中最脍炙人口的两句。词中的原意是:枝头上的柳絮被风吹得越来越少,天下之大难道就找不到怡人的景色吗?诗人先是对于柳絮纷飞,春色将尽,感到伤感;随即又对芳草青绿开启另一番境界感到旷达。此时,苏轼已人到晚年,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遥望故乡,几近天涯。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上阕描写了一组暮春景色,虽也有些许亮色,但由于缺少了花草,作者感到更多的是衰败和萧索,由于被贬远离家乡他感到孤独惆怅,想寻找一些美好的景物来排解心中的郁闷,谁知佳景难觅,心情更糟。上阕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的下阕写人。词的大意是:墙外是一条道路,行人从路中经过,只听见墙里有人在荡秋千的声音,未见其人只听见女子悦耳的笑音传出。这一场景扫去上阕萧索的情形,充满了欢快的青春旋律,使行人不禁止步用心聆听这欢声笑语。作者巧妙地处理“露”与“藏”的关系,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留给“行人”无尽的想象。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首词中“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但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过,在这无语之中,让人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这两句词指明行人已听不到笑声了,或许是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因为他听到女子甜美的笑声,却一直无法看到女子的模样;心情起伏跌宕不已,而女子也并不知道墙外有个男子正为她苦恼。男子多情,女子无情。这里的“男子”亦或是作者本人或是其他行人,这里所指的“多情”有对佳人相思之情、思念家乡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院中的佳人由于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无伤春之愁,也无人生之烦恼,可以说是“无情”。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却未道明那“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给人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人去回味、去想象。下阕描述了墙外行人对墙内佳人的眷恋以及佳人的淡漠,让行人更增加惆怅之情。在这里,“佳人”即代表上阕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则是词人的化身。词人通过这样一组意象的刻画,表现了其抑郁而不得排解的心绪。
综观全词,词人给读者们描绘出暮春的风景和风景中的人,词人意欲奋力追求心中所慕,但终究是落空了。全词真实地反映了词人的一段心理历程,意境朦胧,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