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诚言呈语
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分享。
我要是说“学而优则仕”,可能显得有点刻板。
而且还有人立刻就会站出来反驳、:你这是“分数至上”、“唯分数论”。
但是无论如何,教育上的新理念、新概念虽然层出不穷,但是到今天为止也没有人能拿出来一套完整的考评体系。
基本也就停留在“有病没病都得吆喝两声”的阶段。
所以,用考试检验能力,由高分向下开始录取,目前为止依然是在整个地球上最合理、最高效的选材体系。
但是,有些人偏得给你整出点“花活”,比如美国的高校。
非裔大胜,华裔买单
这阵子,对面的“黑命贵”运动从正义的出发点,开始变得越来越令人匪夷所思。
那些停留在空想阶段,而且意义不大的诉求中,当然也包括教育。
为了争取权利,有位非裔学生向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教授戈登·克莱因发了一封邮件。
大致内容就是:现在大伙都在为黑人争取权利,你作为高校教授,是不是也应该表示表示,给我们一些“特殊待遇”。
我就纳闷了,在凭本事读书的学校里,啥叫个“特殊待遇”。
其实也就是想提高非裔的入学名额,降低非裔的入学门槛。
讲到底,就是让你用违反考试公平原则,给非裔学生一些特权,否则就是某方面不正确。
这位教授说起来也算是个明白人,回绝了这一要求。
但是等待他的,是非裔学生的投诉。以至于他不得不公开道歉,随后又被停职。
按理说,这位教授的回绝也算的上是有理有据。
毕竟在美国这个按照族裔人口比例招生的国家来说,在总人口里占了13%的黑人本身就占有总录取名额的13%。
这就不少了。
因为占总人口6.5%的亚裔,名额本身就只有他们的一半。
而且亚裔学生的成绩,一直远高于白人和非裔。
但是在人人都忙着选边站队的美国,这种诉求很快就被通过了。
而为此“接盘”的,偏偏还就是亚裔。
要是往细了分的话,亚裔里,成绩最好的绝大多数还都是华裔。
与其说是让亚裔买单,还不如说是华裔躺枪。
糊涂账
有人说,这样会引起亚裔学生的不满,导致美国高校的生源质量下降。
首先,站到“正确”的队伍里,才是美国人的首要任务。
其次,亚裔人数占比较小,而且相对持重内敛。任你闹,顶多也就是上街拉个横幅,上网吐槽几句罢了。
就算是事情弄大了,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
因为“化解”这种矛盾,美国实在是太有经验了。
比如说,过去当多数穷人的矛盾都集中到少数富人的身上时,为了转移矛盾,他们凭空制造出了个“中产阶级”的概念。
你别以为在国内得有个两三套房才能算得上是“中产阶级”,按照世界银行广义上的分类法来算,除去日常开支后,日收入高于2美元的就算是中产阶级。
说到底,这些人比穷人根本就没强到哪去。
但是经他们这么一“提醒”,最穷也是基数最大的那帮人就突然反应过来了,“对啊,他凭什么没我穷?”
于是,这些人看着“中产阶级”们越看越来气。
当这两个群体互相掐起来的时候,他们早就忘了自己真正的对立面是谁了。
原本直达矛盾本质的诉求,就这么被转移了。
这套办法放在高校身上也同样有效。
你不如亚裔想抗议吗,行,我给你分化一下。
现在我不说亚裔了,我按照华裔、越南裔、菲律宾裔…这么分。
2017年,一度把亚裔细分成了21个族群。
华裔因为以往“受到了过多的关照”,所以进一步在亚裔中减少比例。
其他“缺乏足够关注的”族裔,份额增加。
理由也挺冠冕堂皇的:为了保证各个族裔的学生都能有公平的受教育权利。
这帮学生也是一脑子糊涂账。
本来该团结起来争取亚裔的比例的,结果被这么一细分,就成了窝里斗。
今天华裔不服了,明天日裔又觉得不合适了…
偶尔有人把矛头指向了没被细分的拉丁裔和非裔,但全都没指到矛盾的本质——按比例录取本身的不公平。
这样的细分,对于各类亚裔学生来说,让本身单纯的矛盾立刻变得呈“几何倍数”增加的复杂。
而对于整个高校教育界来说,矛盾则早已化于无形之中。
写在最后
以满分为2400分的美国学业评估检验来看的话,想考进哈佛,亚裔学生的平均分,得高于白人140分,高于西语裔270分,高于非裔450分。
当“平权”变为了“特权”,当优待变成了“逆向歧视”,难道在灯塔国里,所谓的教育公平就是谁嗓门大谁有理,按闹分配的?
当然了,远在一万四千公里之外的我们,压根不用为这种破事操心。
因为在中国,只要你能忍得了寒窗苦读的艰难,耐得住十二年如一日的寂寞,那么“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事大概率会降临到你的身上。
明天就要高考了,祝即将走进考场的学子们,“考的全都会,蒙的全都对”。
高考加油!
趣谈教育新鲜事,大型表情包工厂。
在这里,有故事、有观点,有逻辑、有深度。
欢迎关注『诚言呈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