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小看县城
武汉郊区城市化进程中,三环附近发展得最早和最好,四个新城区中,黄陂的盘龙城、新洲的阳逻、江夏的庙山和蔡甸的中法生态城相对来说都比各自的县城面积更大人口更多。除了中法生态城还在建设以外,其他三个新城无论产值,还是税收都居本区的第一位。
以黄陂来说,税收方面盘龙城是黄陂所有街道和功能区里交得最多的,称其为黄陂的“经济中心”实至名归,大家争论的更多的其实是第二应该是谁,有说横店的,有说武湖的,至于前川?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前川有工业吗?
新洲也是这样,邾城在新洲人心目的位置已快被双柳给抢了,纸坊相对好点,江夏人买房还是首选文化大道沿线(嫌庙山和藏龙岛环境太差)
但实际上,武汉几个县城的实力还是非常雄厚的。
小编过去也不理解,北京看起来除了码农很多以外,似乎也没啥其他产业,但为何其GDP仅次于上海,居全国大城市第二位呢?后来去过几次以后,才发现北京的实力远超表面上所看到的,武汉新城区的4个县城也是如此
前川城区一景
一组单位和就业数据
去年,武汉进行了第四次经济普查,从黄陂区公布的经济普查报告中,小编看到了一个有趣的数字,那就是16个街道和功能区各自区域内的单位数量和就业人口。
下图为小编整理后的黄陂中南部几个街道的相关统计数据。
在讨论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几个概念,何谓法人单位,何谓产业活动单位。
法人单位是指有权拥有资产、承担负债,并独立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组织,包括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法人、社会团体等。
产业活动单位:产业活动单位是法人单位的组成部分,指经过法定程序批准建立的、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单位,认定为产业活动单位。包括:由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分支机构或经营单位;由各级登记主管机关备案,或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由各级主管部门批准建立的事业单位分支机构和社会团体分支机构。
从统计数据来看,2018年末,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中,位居前五位的街道是:
- 前川街道4138个,占20.88%;盘龙城经济开发区3955个,占19.95%;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区管委会2112个,占10.66%;武湖街道1394个,占7.03%;横店街道1368个,占6.90% 。
前川和盘龙城,是黄陂仅有的两个法人单位超过3000的地区,盘龙城和前川的差距已经很小了(差额183个),居于第三位的是汉口北,这样来看,前川、盘龙城和汉口北是黄陂法人单位最多的前三名。武湖、横店和滠口,法人单位数量差不多,武湖居第四,横店为第五,滠口第六为1284个。
各位注意,这里统计的是工业和服务业的法人单位,没有包括政府和事业单位。
至于就业人数,统计结果如下:
2018年末,除金融、铁路和省直报单位外,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位居前五位的街道是:前川街道95986人,占26.32%;盘龙城经济开发区65701人,占18.04%;滠口街道23988人,占6.58%;横店街道22962人,占6.30%;罗汉寺街道19970人,占5.48%。。
各位发现了没有,在前川街道法人单位的就业人数快接近10万了,占整个黄陂区域内的就业人口总数的1/4(那些说前川没有就业机会的看法看来确实是不了解黄陂县城),盘龙城比起前川,就业人口要少30000人(前川和盘龙城,两个地方的就业人口加起来接近黄陂的1/2).
但和法人单位数量比起来,就业人口的排名则发生了变化,滠口街道的就业人口数量达到了23988人,超过汉口北的17226居于第三位,罗汉街道以19970排名第五,超过了武湖街道的19636人。
汉口北被超过好理解,批发市场大部分为家庭经营,单位虽然多,但单位平均人数不高(仅有8人),罗汉街道每个法人单位平均就业人口最多,达到了40个。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统计结果
我想,统计数据肯定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之外,原来前川的法人单位和就业人数才是黄陂第一(再说一遍,此数据统计的是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单位数,免得又有人说是因为前川的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比较多的关系)
另外,在黄陂区域内就业的人口高达36.4万人,占黄陂常住人口102万的35%,这个比率已然不低,说明大部分黄陂人是能在家门口就业的,这和诸位认为黄陂人只有去汉口才能找到的工作的感觉很不符合吧(参考资料:2018年武汉就业人口数量491万人,占武汉1200万常住人口的比率为40%)
现在来看,在盘龙城就业的人数确实不多,仅仅才6万多点,希望随着会展中心的建成(据说会带来1万多个就业岗位),再加上体育中心,高铁商务区,湖岸文旅项目的纷纷落地,盘龙城的法人单位和就业人口是超过前川成为黄陂第一,成为黄陂当之无愧的经济老大。
盘龙城
黄陂的绝代双骄,还是非前川和盘龙城莫属,各位以为如何呢,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