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大学生其实到毕业之前,都没有觉得学校里教的知识,会带给我们什么特别突出的好处。毕竟现在社会上的环境被说得太恶劣,好像但凡是大学生,出去就是搬砖。
因此很多学生普遍认为,毕业证上代表的学历才是最重要的,高考之后我们就没有任务了,上大学只是意思意思地走个过场……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抱着这样想法的大学生梦到自己早几年毕业,去面试了微软。很有可能就会对自己颓废的大学生活追悔莫及,以至于梦醒之后就疯狂努力,为啥这么说呢?
中国大学生面试“微软”被出难题,万种解法都觉得不对
如果是经历过大四的学生,就会知道我们毕业季这样本应休闲的日子,究竟在忙些什么。除了在校园各个角落留下毕业照之外,我们还要盯着时间,等待回寝室“答题”。
为了能够节省招聘成本,很多企业在面试或者开招聘会的时候都会让学生现场答题,尤其是一些大厂,很喜欢出一些看起来刁钻超纲的题目,盼望能够以此筛出真正的人才。
比如微软,就出过这么一个题目,给大学生十只小白鼠和无限的试管,让学生们从一千瓶液体中区分出其中唯一的毒药,这一题,乍看简直莫得难度。
很多理科生甚至提出了多种解法,什么十进制,什么二分法,都能对这一题做出很好的解答。但志得意满解答一波后我们发现,好像最原始的办法却是最快的。
二分,一鼠一鼠先后喝也好,十进制,一波一波来回灌也罢,好像都要倒好几轮,倒不如一瓶一瓶喂一只鼠,喝撑了下一只这样来得简单快捷,这样的结果让大家犯难。
那么这道题面试方到底想要大学生们做出怎样的答案呢?大学生们在面对这样公婆似乎都有理的题目时,以那种理说服面试方,才能对自己最有利呢?
但其实如果真的有模板,那么企业也就招不到他们真正想要招到的“人才”了,所以无论考生给出哪一种答案,面试的结果都是未知的,因为面试官要的并不是单一的“正确答案”。
像微软还有国内很多顶尖大厂,他们关心的不是考试结果,而是一道题的表述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个人能力,逻辑思维也好,灵活应变也好,甚至是一种人格和素质。
就像有些学生在表述中选择了自己一个一个尝——嗯,这种称赞众生平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舍己为人精神,实际上还是挺打动人的,但与单位理念是否相符合就不得而知了。
所以如果学生们在遇到难题时,如果用常规的办法解不了,又没有像很多学生十进制二分法知识储备的辅佐,也可以试试剑走偏锋,讲讲情怀,说不准能被搂进去。
但如果学生使尽了浑身解数也没能入围,也不要太过沮丧,这只能说明我们的逻辑思维表达能力,和入围的优秀生们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多动脑,在校时与老师交流更多些,上课更加努力就行了。
除了面试答题外,学生想进入大厂,还有哪些“加分项”?
但凡是大学生,基本都想进入大厂,毕竟那是蓬勃向上行业中的领军者,里面也有很多年轻人,大家一起做富有创造力和成就感的工作,还能拿到高薪,这不是挺“神仙”的吗?
但大厂毕竟不是那么好进,除了学生在笔试和面试中展现出来的能力外,学生还需要一些能够落在简历上的“加分项”,来帮助自己更稳妥的被大厂相中。
有学生可能表示:那是不是我得去参加学生会或者班干部呢?实际上如果学生想要进入的是大厂,还不是人力资源、行政类的部门,那么这两种身份其实帮助并不大。
性价比更高的反而是一些大学生们容易忽略的东西,最初级的也就是成绩,一些大厂在校招的时候就会有成绩要求,排名稳定在多少到多少的学生,才会有机会。
不过如果学生报名的是与本专业没什么太大关系的岗位,那么学生需要专注的就是两个方面的了,一个就是“大创”,每个学期,导员或者老师都会在学院群里发布。
和老师一起做做项目,不仅可以提升能力、积攒社会经验,而且在老师的帮助下很容易获得好名次,这样写在简历上也是有加分的。
其次就是社团和一些活动,社团要比较有针对性,像校际之间“创行”就很不错,做出成果也是顶事的,还有辩论赛等等,提高能力的同时又能做加分项,为何不去试试呢?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