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龙口,好人之城~
龙口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今日,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位龙口名人
曲波简介
t曲波(1923-2002),著名作家。1923年出生于龙口市石良镇枣林庄曲家村,1938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山东地区作战,曾任连、营指挥员。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随部队开赴东北作战。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大队和团的指挥员。他曾率领一支英勇善战的小分队,深入东北牡丹江一带深山密林与敌人周旋,进行了艰险的剿匪战斗。在参加解放东北的战争中两次负重伤。
1949年到海军学校任领导工作
1950年转业到地方参加工业建设。曾先后担任沈阳、齐齐哈尔机车车辆厂副厂长、党委书记
1955年后调北京一机部,后又在铁道部工业总局任副局长等职
1955年曲波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
1957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小说曾先后改编成电影戏剧上演
1962年出版了《林海雪原》的英译本,在国外该书还曾被译成俄文、日文、阿拉伯文、挪威文、蒙古文、越南文、朝鲜文等多种外文出版
1959年至1962年他先后完成了《山呼海啸》和《桥隆飙》两部长篇小说的初稿,还创作了反映工业建设题材的短篇小说《热处理》、《争吵》和散文《散观平武》等
1977年重新出版了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新出版了反映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戎萼碑》
1983年离休
2002年因病不幸去世,终年79岁
t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曲波曾遭到打击迫害,身心受到摧残,在这种情况下,他仍坚持文学创作,并写了二十多万字的自传。
t曲波的创作曾得到他的妻子刘波的大力帮助。刘波是曲波青年时代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是一位医务工作者,她除完成本身的工作外,还对曲波的创作积极参加探讨,并为他抄写了大量稿件,是曲波创作上的得力助手。
t曲波小时候因家境贫寒,没读过几年书。他从小酷爱文学,十一岁那年,书中的字还认不全,就读《说岳全传》、《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又听过乡间老人说《西游记》,并攻读了几十篇《古文观止》和几十首唐宋诗词。参军后读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狂人日记》、《祝福》和一些杂文集。读了马烽、西戎合作的《吕梁英雄传》,孔厥、袁静合写的《新儿女英雄传》,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福贵》,以及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t曲波读书有两点好的习惯:一是精读、强记,所读过的书,全能记牢,重要的章节,还可以背诵。二是揣摩、甚解,做到读而解其意。特别对书中的人物,总是反复衡度好人与坏人,忠良与奸贼,善良与邪恶,英勇与怯懦,精明与愚昧的本源所在,悟人情之哲理,悉世事之兴衰。
曲波参军以后
从胶东打到东北
在东北又苦战多年
他虽说是政治干部
但坚定果敢,英勇善战
亲自带领剿匪小分队
同穷凶极恶的匪徒
周旋于林海雪原之中
历尽艰辛
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1955年农历腊月三十,大雪纷飞。曲波挥笔疾书:“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林海雪原》的创作,自此开始。
当时曲波不懂文艺理论,写起来没有条条,也没有框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速度之快,曲波自己也没料到,构思好了一章,一气呵成,每天多则可写一万二千字,少则也能写八千。书刚写了一半,曲波从齐齐哈尔调到北京工作,下一半是在北京边工作边完成的。
在《林海雪原》编排出版的日子里,刘波亲自提笔为《林海雪原》题写了书名。责任编辑龙世辉为编《林海雪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并在出版前将书稿推荐给《人民文学》。1957年2月《人民文学》以《奇袭虎狼窝》为题,选载了《受命》、《杨子荣智识小炉匠》、《刘勋苍猛擒刁占一》、《夜审》、《蘑菇老人神话奶头山》、《破天险奇袭奶头山》六章,主编秦兆阳还亲自写了按语。
t1957年2月《林海雪原》与读者见面之后,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潮,很多人问曲波的创作经验,他只回答十个字:“生活、感情、理想、技巧、风格。”至于问到自己平日的文学修养,创作时的精神境界,曲波只能答以:“卑中情,志成师,师造化,师传统,借鉴中外。最根本的是:溶入生活,激励感情,发挥理想,运用技巧,独创风格。在这些大致俱备之时,就来个以笔为戈,白刃格斗,生冲硬闯!”
t继《林海雪原》之后,曲波又先后出版了《山呼海啸》、《戎萼碑》、《桥隆飙》等长篇小说,同时还创作了一批短篇小说、散文、诗歌等。
t曲波时刻惦记着自己的家乡。1958年他曾捐款帮助乡亲们修水库。1978年他与刘波一道回到抗日战争时期打游击的山区,重新走访那里的群众,挥笔写下了《丝丝故乡情》的诗歌:“飞马走天下,归里观沧桑。耕遍归战场,罗布新渔庄。地翻金谷浪,山飘花果香。躬身敬父老,善能破天荒。”
t曲波作为著名人物被收入《大百科全书》、《人物辞海》,但他自己却不止一次地讲:“我不是文学家,不是作家,我只是一名业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