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该《办法》较之以往重数论文、数帽子,以条件、数量、排名等为主要评价指标的类似办法,更加看重科研成果对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作用,也更加关注学校和学科建设的成长性与可持续发展。这对于新晋"双一流"B类高校的云南大学而言,是难得的历史机遇。
根植西南边陲地处昆明的云南大学,在发展过程中确实经历了太多的坎坷一一它由1922年私立的东陆大学改制而来,于1934年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冠名国立云南大学,1946年被《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评价为中国15所最具世界影响力大学之一,1950年定名为云南大学。可以说曾经也是风光无限!但 在1951~1958年全国院系调整过程中,医学、工学、法学、农学、林学等优势学科相继被调整出校,或独立成校,或转隶其它高校。云南大学最后仅剩文、理两学科共6个系。值得心慰的是,拆分出去的相关学科目前发展得都相当不错,赓续了云大的优良传统与昔日辉煌!不过,云南大学母体却是遍体鳞伤!但云大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就此沉沦,而是埋头苦干,负重前行,硬是在没有强校加盟的情况下,于本世纪初叶再次建成了学科较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凭实绩获选教育部一流B类院校和2个A级学科。从这个意义上讲,云大是值得大家敬佩的!但站在新起点,面对新机遇,怎样才能更上一层楼呢?
在笔者看来,似应紧紧抓住并依托中国科学院驻滇科研机构的人才资源,不仅要巩固发展好已有的民族学A+和生态学A_两个国家级一流A类学科,更要想法设法力争把天文学和生物学建设成一流学科,助推云大跻身全国一流A类高校方阵。
为什么这样说呢?笔者曾经作过研究,各省级行政区域内的中科院研究机构的数量与省内高校的建设水平总体呈正相关的关系。比如,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广东、陕西、吉林、辽宁、四川等中科院布局研究机构在2个以上的地区,大学建设整体水平也很高。相反,象河北、河南、江西、海南、贵州、西藏、广西等中科院布局研究机构只有1个,甚至1个都没有的地区,往往大学建设整体水平都比较低。但也有另外,那就是云南。中科院在云南共有4个研究机构,分别是:云南天文台、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和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据不完全统计,驻滇两院院士共有9位之多!真是守在金矿边,却四处去化缘!
对此,建议云南大学以求贤若渴的恣态主动加强与驻滇国家级科研机构的联系,寻求智力与人才支持,力争把天文学和生物学做大做强。如果通过自身努力还办不到,就要请求云南省委省政府出面与中国科学院协调,要从提升云南省科技教育整体水平的高度来认识并积极推进!
其实,作为面向东南亚沿边(江)开放的桥头堡,建议云南大学早日把东南亚小语种外国语言学科建设也提上议事日程,作为后续一流学科建设的一个方向,相信功到自然成!
之所以作上述建议,还是充分考虑到如果云大简单效仿省外知名高校走强校联合的快捷路子不太现实。一方面,省内原来从云大拆分出去的学科已独立成校,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人家不愿回归。这一点从2011年云南大学只能将省红十字会医院(而非昆医附属医院及昆华医院)吸纳为自己的附属(教学)医院就不难看出!另一方面,放眼全省高校也只有昆明理工大学这个双非高校在全国小有名气,其余都算不上强,总体而言,很难达到1+1>2的效果!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腾飞吧,云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