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人出于商业目的,把中国书院称为千年学府,实在是个笑话。书院根本就不是大学,而是会所,怎么样?够犀利吧!
现在某些学校的一种商业营销策略,所谓拉大旗、做虎皮是也。北京大学搞了个“百年校庆”,湖南大学就搞个“千年校庆”,理由是岳麓书院座落在他们大学,所以,湖南大学的校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的岳麓书院,其实宋代的岳麓书院与现代的湖南大学在机构上没有任何承继关系,仅仅是现代的湖南大学建在宋代岳麓书院的地皮上而已。宋代江西吉安有个白鹭洲书院,建在赣江双水夹流的三角洲上,这个书院因朱熹来讲过学而被称为“江西四大书院”之一,现在洲上建有白鹭洲中学,参照湖南大学的作法,这所中学也该搞个八百年校庆了。
其实这些做法和某些现代中药,声称自己是“百年老字号”或“千年秘方” 一样,只是那么一种不太真实的广告宣传而已。
唉,现代人也都明白了,教育也是种产业,也得大声吆喝,才能卖个好价钱。
古代的书院并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大学,而是古代文人的会所。它具有两种性质:一是思想会所,而是政治会所。宋代思想会所影响大些,明代则是政治会所影响大。
在江南行走,经常会与书院邂逅,尤其是在江西、湖南一带,这个历史上曾是书院最多的区域内,几乎每个县都有书院遗存。
汉、唐、五代时的书院在当时没有什么大的影响,清代的书院作为官学的一部分,已经完全丧失了其独立的特色。今天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书院,其实主要就是宋代,特别是南宋时的书院,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等。宋代的那些官员为什么热衷于办书院?
主要是出于对学问的兴趣与热爱。那时的官员多因为读书读得好,才通过科举考试当上官的,所以,其中不乏饱学之士,将自己喜欢读书的兴趣一直保持到终生。他们当上官后,有了一定的调动资金和土地的权力,利用这一便利条件,就办起了书院,以吸引同道、聚在一起,读喜欢读的书、交流心得。所以,书院的经费和土地主要来自官府的无偿调拨,调拨的理由是研究学问,提高当地人民的文化道德水平。没有权力的人光凭喜好读书是办不起来书院的,就是那些喜好读书的人,在没掌握足够的权力时,例如朱熹在当南康军知军之前,也是办不起书院的。但钱、地出自官府,书院的活动内容却并不出自官府,因为这种事从本质来说,是掌权的官员用公款为自己个人兴趣办的“私事儿”,就好像某位热爱围棋的县长拨出笔专门经费支持县上发展围棋事业一样,个人的爱好主宰了一切。所以,书院里实际阅读和讨论的内容,都是由主办者个人的兴趣和思想所决定的,这就形成了书院“既不同于私学,又不同于官学”的性质。所谓不同于私学,是因为书院的经费主要来自官府拨款、拨地,而私学则主要来自民间集资;所谓不同于官学,是书院虽然花了官府的钱,但可以不听官府的话,用什么人管理、教学和讨论什么内容,官府都不管。既花官府的钱,还不受官府的管,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用什么人就用什么人,这种状态引起不少今天知识分子的无限向往,他们把这称为“学术自由,专家治校”,而且要希望在今天的大学中也能做出这一幕,于是,便絮叨出许多向中国古代书院借鉴办学经验的所谓研究论文和专著。
依主办书院的官员本人的兴趣点的不同,宋代的书院又分为两类,一类是虽爱好学术,但更热衷政治的官员所办,他们办书院的目的主要是聚集政治追随者,以壮大自己的政治势力,比如张栻所主办的岳麓书院,这类书院其实是个政治俱乐部。另一类就是纯粹爱好学术,为读书而读的人所办的书院,如朱熹所创办的白鹿洞书院,这类书院可以称作是学术俱乐部。无论政治俱乐部还是学术俱乐部,它都是有共同爱好者借以聚集的活动会所,而不是学校。
学校是什么?学校是为了某种技术上可以把握的目的,通过系统专门的培养和训练,以使受训练者掌握相关知识或技能的教育机构。因而,只要是学校,就必须有明确的课程设置、明确的学期规定、明确的考试手段,通过一定时间的教育,学生才能毕业出校。中国古代的各级官学和民间私学都具有这些特征,欧洲中世纪以后出现的大学也具有这类特征,但书院没有这些特征,所以,书院算不上是学校,它们没有明确规定的课程设置,没有明确的考试制度,更没有学期、学制的规定。由于有较充足的经费,来书院的人的生活费用都由书院负担,所以,进书院就等于找到了一份“工作”,能干多久就干多久,没有考试和毕业的概念。(有些研究者声称书院里也有考试,但那种考试只是主讲人与听讲者针对某一问题的对答讨论而已,没有统一的答案标准,结果也不具任何约束力。)当然,不是想干多久就能干多久,一般情况下,随着这位主办官员的离任(无论是升职、调动,还是被贬、病故),后来的继任者又没这个雅好,该书院很快就人去院空。实际上,今天那些闻名天下的书院真正持续存在的时间并不长,都是时断时续地存在着的,如果只算其连续存在的实际时间,别说千年,就是百年恐怕都达不到。
如果非要在古代欧洲也找出一种与中国书院类似的机构的话,倒也可以,那就是欧洲的修道院,因为修道院的目的是修炼人的德性与修养,形式是读经和做礼拜。中国书院也一样,张栻、朱熹他们办书院的目的是明人伦、讲道德,通过持续一生的修炼,做一个符合儒家圣贤所说的“仁、义、礼、智、信”标准的人,他们所使用的方法也是读经典、祭圣贤。所以说,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中国的书院都更近似于欧洲的修道院,而不是大学。它们都是为了改造人、使人性向善而设立的机构,都有一定宗教祭祀仪式,当然,也都有一定程度的迷信色彩。
不过,说书院不是学校,而且主要靠花官府的钱,并不意味着书院就没有独立的价值。因为创办书院的人都是发自内心的兴趣,而且也都能比较充分地表达了个人意志,所以,宋代的书院,最能反映出中国读书人从政和做学问的真实性情和心态,用稍微学术化的语言来讲,就是更能显现出中国思想和知识本身的性质,这才是中国书院最有研究价值的所在。
在上述两种类型的书院中,“政治俱乐部”(如岳麓书院)主要体现的是那些有文化修养、有理想、有抱负、往往又不得志的政治人物的思想,这种思想也成为一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明代(如东林书院)、直至今天,可粗略地称为中国政治反对派的思想传统,那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题目,以后我们将作专门的探讨。这一回,我们主要想讨论“学术俱乐部”这类书院里的中国学术思想及知识的性质,这类“俱乐部”的代表是白鹿洞书院,代表人物是朱熹。
——摘自《书院,中国思想能飞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