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重庆本土红色题材电影《最后58天》在渝举行了首映礼,作为小说原著作者、重庆知名作家李乔亚也来到现场,他表示,《最后58天》是自己怀着充沛的感情投入创作,与人物进行对话,通过笔触去回望那段不平凡的岁月。上游新闻记者了解到,《最后的58天》也是李乔亚本土红色题材作品“红色三部曲”的其中一部,目前三部作品已经全部正式出版发行。
李乔亚(左二)在首映礼现场
李乔亚1956年出生于重庆云阳县,先后担任过《三峡经济报》《三峡都市报》《兰州晨报》等多家报社的负责人。已出版《消失前的大峡谷》《红狐》《山鬼》《三峡工程大潮汐》等小说及报告文学10余部。
2018年4月2日,由重庆市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委托李乔亚创作的长篇小说《最后的58天》正式面市。据悉,《最后的58天》历经4年时间打造,历时一年创作,历经6次修改、3次专家审读。
小说截取自1949年10月1日至11月27日大屠杀惨案这一特殊时段,以渣滓洞集中营为轴心,紧扣最后58天时间里的营救与抗争、努力与失败、阴谋与罪行等监狱内外故事,呈现出共产党人及其他各色人物在生死考验的最后关头的精神状态、心境行为。其中,“狱中八条”的诞生过程被艺术化地融于作品中。
2019年,李亚乔创作的反映70多年前川东游击队英勇斗争的《铁血七曜》出版发行,并荣获重庆市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21年6月李亚乔创作的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云阳革命斗争波澜壮阔历史的《磐石》正式出版发行,这也标志着反映重庆本土红色故事的长篇小说系列“红色三部曲”正式宣告全部完成。
作者李乔亚
几乎同时,在2021年4月15日,根据《最后的58天》改编,由张险峰编剧,常晓阳导演的同名电影《最后58天》正式开机,并将于今年7月15日正式全国上映。当时谈到“红色三部曲”中第一部被拍成电影的作品,李乔亚表示,“张险峰对小说的改编非常精彩,是一次成功的再创作”。
“我在创作《最后的58天》之初,内心是非常忐忑的,因为红岩革命历史题材的各类文学艺术作品已经琳琅满目,不乏经典巨构之作,而且我已经告别文坛20多年,但是面对挑战,我心里又涌动着一种不能遏止的创作冲动。”
李乔亚认为,小说的创作虽有先天性难度,也有另辟蹊径的巨大空间,“我们希望在新老作品之间形成异曲同工式的有机承接与活性延续”。
李乔亚透露,全书着力挖掘还原具体的时代与环境中血肉丰满的个性生命,“煎熬”这一关键词贯穿整个作品,但始终没有偏移“信念与气节”。努力通过人性本真与情感世界的描述,使作品富有生活厚实度与较强的可信度。
据悉,经过对史料的深入研究,重庆市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与李亚乔达成共识,艺术化地通过狱内外斗争的经验、教训与智慧型人物的前瞻性反思与忧患,折射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警示与思辨。以牺牲在渣滓洞、白公馆革命志士在生命最后一刻向党总结出的八条意见(即现“狱中八条”)为例,作品就进行了艺术性地记录。
李乔亚称,“作为书中的一场重头戏,我用党员之间私下交换意见、谈心、最后逐步形成讨论稿的段落描写,增强它的思辨性与现实意义。”
“《最后的58天》面世后,有幸受到海内外众多媒体和读者的广泛关注,而且同年再版第二次印刷,现在又拍摄了电影,”李乔亚表示,“这也说明伟大的红岩精神,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向心力与感召力。”
“在新时期的社会语境、文化市场与读者构成、审美观照等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要进一步彰显并永远弘扬红岩精神,还需要不断发掘丰富红岩魂的内涵并拓展其人文外延,同时以符合新世纪受众的艺术欣赏要素,不断为重庆这一红色名片的持续影响力注入新的文艺作品的正能量。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项富有意义的事业。”李乔亚表示。
李乔亚《红色三部曲》
《最后的58天》
《最后的58天》以渣滓洞监狱两牢房为轴心,刻画了渣滓洞集中营大屠杀惨案前58天的生活。2021年4月15日,根据《最后的58天》改编的同名电影开机,并将于今年7月15日全国上映。
《铁血七曜》
《铁血七曜》描写了1947年至1949年间,云阳籍土家族川东游击队领导人刘孟伉同志组织、发动、领导七曜山区苦难乡民揭竿而起,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压迫,支援解放战争主战场的艰苦历程;再现了川东地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富有全国性战略意义的英勇斗争。
《磐石》
《磐石》以川东游击纵队司令员赵唯为系列人物主线,再现了彭咏梧、李汝为、谭右铭等革命者为人民解放事业抛洒热血、英勇奋斗的壮丽人生,突出表现了原川东地区武装斗争“小队伍、大格局”的重大历史意义。《磐石》也被称为《铁血七曜》的姐妹篇。
上游新闻记者 汤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