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和午的文字起源
农历五月初五,为什么叫端午节呢?
我们先看看端午这两个字的含义。端,是起因、开头、初始的意思。端字是个形声字,左形右声。意思是一个人站立在圆弧形山顶,只有站在中间、站得中正,才能站得稳、不偏颇。所以端常常和正、直在一起,比如端正、端坐、端庄。如果失去了中正,不能维持平衡,就会引发一系列变化,所以“端”又引申为初始、东西的一头,比如开端、变化多端。
午,象形字。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午”字像舂米的木杵。舂米的时候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连天地之气,又要落在正中央。所以午是中央,连上下,通东西,是纵横相交之处。舂米需要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上与下的“抵触,违逆”,所以“午”又意味着转折,抵触。我们说的物极必反,“午”是最高点,也是最低点。比如午夜之后,阳气开始上升;正午之后,阴气开始上升,都是重要的转折点。“午“,还是十二地支的第七位,是下半场的开始。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端午,意味着一年中最重要的时候开始了,过好盛夏,才能迎来秋天的丰收和喜悦。
而古人发现,五月初五这一天,正是阳气最重的时候,从端午这天开始,就要进入盛夏了,因此就在这一天举行很多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迎接万物生长的盛夏和丰收的秋天。
端午的习俗
端午的习俗,多和两个字有关,一个是龙,另一个是邪。
端午与中国的龙文化
端午节,又叫龙舟节。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认为,龙本是南方吴越地区某个部落的图腾。我们看龙的形象和天空的闪电非常相像,所以龙是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神。龙与水有密切关系。在神话中,龙是掌管雨的神。雨从天上来,落入地上,汇聚成江河湖泊,滋养着人与各种生灵。没有水,生命难以维系,水太大也会造成生命的毁灭。
为什么在端午这一天祭祀龙神,这和古人的星象文化有关。我国古人很早开始仰望星空,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我们经常在电视剧里听到,“臣夜观天象,巴拉巴拉”的说辞,以天象的变化预示着天下的变化。古人将天文学的星象与神兽联系在一起,融入五行和方位学说,这就是四象,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东方的7个星宿被称为苍龙七宿,它们四时的天象被描述成“潜龙勿用”、“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等,这些是不是听着很熟悉,都是金庸先生笔下,郭靖郭大侠称霸武林的武学绝技,名为《降龙十八掌》。
古人观察到在仲春时节,苍龙七宿的龙角会出现在地平线上,称为“龙抬头”,也就是农历的二月二;而到了五月初五,仲夏时节,苍龙七宿则升至正南中天,即为“飞龙在天”。龙星处在“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所以端午这天要祭祀龙神,祝贺飞龙在天,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百姓安康。
“端午”作为一个节日名,最早出现在晋代,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楚国,就非常盛行。在急鼓声中以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祭龙神,也给自己游戏取乐。如今,赛龙舟已经被正式列入我国的国家体育项目。
端午时节,驱毒避邪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意味着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候开始了。随着炎热天气一起活跃起来的还有各种邪毒,苍蝇蚊子什么的,还有各种有毒动物,比如蛇、蝎子、蜈蚣、壁虎和蟾蜍等。所以五月又被称作五毒月。为了避邪驱毒,古人充分利用了大自然的魔力。挂艾草、佩香囊、五彩线、点雄黄、射五毒、沐兰汤。里里外外上上下下老老少少都能充分地参与到这场全民爱国卫生运动中。随着社会的进步,箭射五毒,用雄黄给孩子额头上点“王”,泡药浴等习俗因为生活习惯的改变,逐渐失去了普遍性,唯有艾草、香囊、五彩线得以流传至今。
艾草
端午的很多习俗都和驱邪避毒有关。最普遍的就是在门上悬挂或者插艾草。人们不仅用它祈福生活的美满和平安,还用它为自己解除病痛,早在《诗经》里,艾草就已经是重要的药用植物。
古人发现艾有驱毒辟邪的作用,端午时值仲夏,此时艾的药性在一年里最强,因此,在端午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悬挂或插上用红纸扎好的艾草,以保佑家人的吉祥平安。同时,还可以点燃艾草,在房间熏香,有消毒杀虫的功效,驱除邪气。
艾原本是一种普通的野草,但是与火结合,就成了治病防病的良方,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药文化中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除了悬挂艾草,人们还经常把艾草、菖蒲、雄黄、檀香等装在小布袋内做成香囊用五彩线系着,挂在身上,驱邪保健。
五彩线
端午节的香囊或粽子上都少不了五色线,还有人在手臂或脚踝系上五彩绳。五彩,是青、白、红、黑和黄色。这五色与五行相对应,是中国传统医学阴阳五行的代表色。所以系上五彩绳也有驱邪保平安的寓意。据说系在身上的五彩绳要等到端午后的第一场雨后才能解下,让雨水冲走。端午之后就是夏至了。而夏至之时,天空愈蓝,更容易出现彩虹。这五彩线是不是也像美丽的彩虹?
端午与粽子
中国人吃货的传统古已有之。重要的日子一定要搭配代表性的食物,人们将所有美好的愿望都寄托在一款美食中,以复杂的工艺,勤劳的双手,用心制作,溶于口中,化于腹内,收获身心的幸福与满足。
粽子,就是端午节特有的美食。这种美食与水有密切的关系。包粽子的叶子无论是菰、箬、还是现在常用的苇,都是水生植物,包粽子用的糯米也是水生的。最原始的粽子是牛角状,叫“角黍”,效仿古人以牛角祭祀,作为南方美食,这牛角大抵也指的是水牛角。至于煮粽子,更是离不开水了。龙是掌管水的,这也许是粽子能够成为端午主角的主要原因。至于为什么叫粽子,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给出的解释是,角黍很像棕榈的叶心,所以叫粽子。天上的龙地下的草,由立于天地之间的人合在一起,寄托了古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朴素而美好的愿望。
虽然吃粽子和屈原没有多大的直接关系,但是,千百年来,屈原投江的爱国精神和文人最后的倔强和自尊,已深入人心,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