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大学「高陵即将入驻的大学」

近日,艳阳高照、阳光明媚,高陵区又传好消息,职教新城第一所引进的“大学”,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陵校区即将正式开工建设。 项目现场开工仪式一片喜庆气息...


 

  ○马元社 文/图

  在高陵区通远街办,有一座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博物馆,2018年7月,获批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多年来,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旧址,一直埋没在高陵区职教中心校园内,旧址是教师宿舍,直到2018年,西北民大在通远坊的历史才被挖掘出来,让这个解放初期培养干部的红色熔炉,重新揭开了历史的面纱。


 

“红色熔炉”!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解放初期万名党政干部的摇篮

西北民大旧址博物馆


    那是1937年,党中央在陕北创办了第一所干部高等学校——陕北公学。到了1941年,陕北公学与中国女子大学、毛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创办了第一所综合大学——延安大学。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后,延安大学迁址西安,更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中共陕西省委书记马明方兼任校长,李敷任副校长。起初校址选在西安西关原裕秦纱厂旧址,但因西安城内校舍紧张,当年6至8月招生,9月开学,10月将校本部和二部学员搬迁到高陵通远坊新校址,一部和三部则在泾阳县永乐店选址教学。于是就有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在通远坊的历史。

“红色熔炉”!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解放初期万名党政干部的摇篮

  院内雕塑

  西北民大旧址博物馆占地面积8024平方米,建筑面积3055平方米,坐北朝南,共有建筑三栋52间,属于典型的苏式建筑群格局。从南边正门进入,简易的弧形门楼上刻有“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白底黑字,更显沧桑古朴。大门左侧立着一块大横石,石上刻着“红色熔炉”四个红色大字,苍劲有力。右侧竖着一块石碑,记载着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的历史。从大门而入,迎面是一个照壁,白底红字写着西北民大十六字校风:艰苦朴素,团结互助,实事求是,忠诚老实。

  照壁后就是一排小瓦房,入口的三间瓦房呈八字形,黛色小瓦、红色木檐、灰色砖墙,墙上悬挂着黄底红色的大五角星。如今的小瓦房已改建为“西北民大旧址博物馆”,合理利用现有建筑进行展陈设计,以《峥嵘岁月——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在通远的日子》为主题的基本陈列区,按照年代节点陈述着西北人民革命大学继承革命传统、弘扬延安精神的光辉历程。复原陈列区坚持修旧如旧,依据现存文献和当事人的回忆,力求真实准确复原当时的功能和面貌。

  博物馆后是一个四合院,同样是八字形结构房子,墙上挂着五角星校徽。原始苏式校舍,保留了当年西北民大在此办公教学的建筑风格,每间房子标注着功能,如教师办公室、图书室、教务室、校长室、女学员宿舍、厨房等,屋内的木桌、木凳、土墙、老黑板、马灯、水壶,真实反映了当年生活条件的艰难。院子中修旧如旧的茅草亭、篮球场、辘轳水井、校训碑、室外教学场地等遗存古朴典雅,栩栩如生的雕塑再现曾经的峥嵘岁月。

  在民大旧址,遇到现年92岁的学员崔醒初。她回忆说,当时的校园条件艰苦、校舍简陋,学校没有教室、没有桌凳、没有礼堂,在露天上课,用支起来的木板读书写字,下雨天就在宿舍讨论。那时候师生自己动手开垦荒地、种粮种菜,吃的是大锅饭。农忙时参加劳动,拾棉花、收玉米,农闲时参与演出,永乐一三部还和通远坊二部开庆祝会,他们的学校办得是有声有色。

  退休教师马敬元已经采访了十几位还健在的老学员,据他说,西北人民革命大学从1949年10月搬到通远坊,到1953年6月迁离,短短四年时光为我党培养了学员万余名,毕业的学员分配到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等地,很多人走上领导岗位,成为各行各业精英,为祖国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成了西北党政干部的摇篮。

  1953年6月,西北民大根据中共中央西北局决定,改名为西北政法干部学校,并迁址西安南郊,西北民大在通远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fxqlsy.cn/news/75544.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