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湖位于呼伦贝尔草原的西南边缘,湖面呈不规则的椭圆形,面积608.78平方公里,其中93.4%在蒙古境内。
贝尔湖属于典型的吞吐湖,哈拉哈河从西面汇入,乌尔逊河自北部流出与呼伦湖相连接。其中哈拉哈河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曾经一度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因为当时在哈拉哈河下游的诺门罕地区,日本和苏联展开了一场延续四个月的惨烈厮杀,结果日本在接连损失第7、第23师团后被迫求和,此战过后日本的北进苏联计划基本宣告破产,南下派逐渐占据上风。
贝尔湖古称捕鱼儿海,捕鱼儿海在中国历史上可谓赫赫有名,明朝终结北元脱古思帖木儿政权的最后决战就发生在这里。
脱古思帖木儿是北元第三位皇帝。1368年七八月间,徐达、常遇春等率军攻占大都后,元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妥懽帖睦尔退守漠北,其仍然以“大元”为国号,这就是“北元”。1370年,顺帝去世,其子元昭宗嗣位。1378年,昭宗驾崩,脱古思帖木儿即位(据《蒙古源流》和《新元史》记载脱古思帖木儿是元昭宗的弟弟,而明朝史籍则记载其为元昭宗之子)。
1387年,元廷残余割据势力纳哈出降明,辽东入明朝版图。在此种情况下,朱元璋任命蓝玉为大将军,率军十五万出塞,目标直指脱古思帖木儿的北元朝廷,寄希望“肃清沙漠”。1387年十一月十八日,蓝玉由大宁(今内蒙古宁城一带)出发,次年三月至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北),听闻脱古思帖木儿驻扎在捕鱼儿海东北四十公里处,遂率精兵偃旗息鼓,日夜兼程,而后发动突然袭击。猝不及防的北元军队虽尽力抵挡,仍未逃脱全军覆灭的命运。经此一役,明军俘获男女七万余、马驼牛羊十数万、车三千余,以及大量印章、兵器和图书。除北元军队主力遭到毁灭性打击外,北元朝廷也未能幸免于难,大批蒙古皇室成员深陷囵圄,其中包括脱古思帖木儿的次子地保奴以及各类达官贵人两千九百余。
捕鱼儿海之战可谓是明太祖八次北征沙漠之战中最辉煌的一次成功,其战果堪称“不费寸兵,以收其效”。此次决战的失败使得以忽必烈后裔为主的黄金家族丧失了在蒙古部族中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自此蒙古部落就开始陷入到连绵不绝的内讧之中,期间虽然偶有统一,但并未对明朝构成过倾覆式的威胁。
时至今日,贝尔湖已经成为了中蒙界湖,其中绝大部分,即93.4%的面积在蒙古境内。此种格局的形成与历史上蒙古各个部族之间的游牧区划分有莫大关系。雍正年间(1734年),清政府为了遏制沙俄入侵和强化对北部边疆的控制,将三千多巴尔虎蒙古人移居到了哈拉哈河、呼伦湖周边和贝尔湖北部一带,组建新巴尔虎左右八旗,并设立了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从此新巴尔虎部族的牧地和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的辖地就相接了,而这两个部族为了争夺肥美的草场牧地,关系一直不太融洽,后来清朝的理藩院亲自出面划定了他们之间的游牧界线。在诺门罕地区,游牧界线划到了哈拉哈河中下游以东约15到20公里处;而在贝尔湖地区,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亦得到了贝尔湖的绝大部分。至于为何要如此划界,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也许在雍正皇帝看来,无论界线划在哪里,界线两边都是中国土地,所以不必过分拘泥细节。但让雍正皇帝万万没想到的是,在数百年后,喀尔喀蒙古与新巴尔虎部族之间的游牧界线却成为了实实在在的国境线。
现在中国所属部分已经成为一处绝佳的避暑旅游胜地,在蔚蓝的湖面和碧绿的草原的映衬下,人们可以眺望异国风情,可以感受民俗文化,也可以倾听仿佛仍在回响着的金戈铁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