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普京执政以来,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评价过前苏联的领导人,不过相比于他对赫鲁晓夫“连珠炮”般的质疑,对戈尔巴乔夫懦夫态度的愤怒,普京对斯大林的评价却显然更有深意。
普京曾用三句话评价了斯大林,其一是,斯大林是让大家必须排队才能消费的人,其二是,若没有他,卫国战争就不会胜利,其三则是,要想取得过人的成就,必须付出惨痛的代价。
有意思的是,就在普京表达完对斯大林的看法后,各种观点不同的声音便纷至沓来。也难怪,总统前两句话都很好理解,毕竟都是陈述历史罢了,而他的第三种言论,则让他陷入了被西方国家“针对”的境地。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普京在“面对”斯大林时,究竟有着怎样更深层的看法?而总统的评价,又是否是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上进行的呢?
1956年,此时的赫鲁晓夫已经接过了斯大林的旗帜,成为了苏联最高领导人,然而,就在当年2月的一次大会上,他却做出了让所有人都难以理解的举动。当天,赫鲁晓夫甚至提前一个小时坐在了主席台上,而在所有官员最终就位,拿出纸笔准备开会时,赫鲁晓夫却下达了此次会议禁止记录的命令。
面对这样的情况,一众官员自然是面面相觑,要知道,此次会议关乎苏联日后的发展,可不准记录,日后的工作又该如何开展呢?谁知,赫鲁晓夫接下来的一番话更是语出惊人,他直接狠狠地否定了前任领导人斯大林,与此同时,还将对方任期内的所有事情都“刨”了出来。
要知道,在彼时的苏联内部,有很多官员都认为赫鲁晓夫是靠着“巴结”斯大林上位的,毕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打之前,他还在乌克兰工作,远离权利中心,甚至连“封疆大吏”都算不上。也正因如此,赫鲁晓夫的行为让无数官员都懵了,他不是最听斯大林的话吗?如今这番操作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当然,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赫鲁晓夫成为领导人之前,不过是“卧薪尝胆”,而在他真正登上权力顶峰之后,其真实的面目才露出来,对于前任领导人斯大林,赫鲁晓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私仇公报”了。
赫鲁晓夫的儿子叫列昂尼德,他曾是一名战斗部队的飞行员,在对德国的战争中,曾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勇气和战斗技巧,不过,或许是年轻的缘故,列昂尼德曾在与战友的一次活动中,失手犯下了杀人的罪行。
苏联曾流出过一些文件,其中记载,列昂尼德曾在一次负伤后进入了古比雪夫疗养院,因为在此疗养的都是军人,所以茶余饭后的休息时间也免不了动刀动枪。当时,一名战士头顶酒瓶和列昂尼德打赌,称对方无法准确射击。
不得不说,列昂尼德的枪法还是很精湛的,他一枪就命中了战友头上酒瓶的瓶口,然而,或许是醉酒的缘故,战友并不认可列昂尼德的射击,并高声要求,只有击中瓶身才算数。好运不会永远眷顾一个人,就这样,这名士兵被击中了头部,窝窝囊囊的死在了后方的疗养院里。
虽说是误杀,但按照苏联当时的法律,列昂尼德面对的将是枪毙的惩罚,然而就在几个月后,他却再次出现在了战场上,不过相比于他之前待的部队,此时列昂尼德面对的敌人更为强悍,也正因如此,他终究在一次空战中丧生了。
直到后来很长时间,关于列昂尼德为何没被处理的原因才被披露。原来,就在他失手杀人后,赫鲁晓夫曾找到了斯大林,甚至没有尊严地“乞求”斯大林能够网开一面,哪怕是让他戴罪立功,上战场杀敌,也比被枪毙强。
而根据后来列昂尼德在战场上牺牲也能看出来,当时的斯大林也是做出了一番妥协的,不过,或许是没有预料到儿子英年早逝,亦或许是认为当初的乞求太过屈辱,总之,赫鲁晓夫“仇恨”斯大林的种子就此种下,而这也为他日后全面否定对方,奠定了契机。
不过,赫鲁晓夫作为一名老谋深算的政客,此番操作也不全是为给自己的儿子“报仇”,因为在二战结束后,斯大林确实在人事任免上刚愎自用,与此同时,强硬的个人风格也让无数官员工作时胆战心惊。
从这个角度来看,赫鲁晓夫接手苏联时,冷战格局正式形成,而他之所以对斯大林全面否定,一方面是为了将权力重新洗牌,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那么,斯大林真的就如同赫鲁晓夫口中的那般不堪吗?
从历史上来说,斯拉夫民族一直被自诩文明的西方国家认定为“蛮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度与沙皇俄国的对外战争分不开关系,20世纪之前,沙俄一度凭借封建的统治和现代化的武器,对欧洲虎视眈眈。
然而,历史的车轮一定会碾碎封建王朝,随着两次革命的爆发,沙俄国内的底层人民走上了反抗的道路,而在这其中,斯大林便是主要领导人之一。
不过要知道,自古以来,封建王朝在覆灭后,新政权都需要很长的时间休养生息,可令人遗憾的是,彼时欧洲的局势根本不允许苏联缓慢发展,而斯大林则通过了工业化和集体农业化,让刚刚成立的苏联一跃成为了军事大国。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很短时间内,挽救落后的农业大国于危难之中,斯大林对斯拉夫民族来说,是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的,而这也正是普京评价他,让大家学会排队买东西的原因。
而在后来,随着德国闪击波兰,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德国可谓是全无对手,短期内邻国法国便举起了白旗,而英国也确确实实的感觉到了,德军并不好收拾。
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联却在广袤的东欧平原和德军杀得难解难分,虽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苏军都被对方的阵线逼得节节败退,但伴随着惊人的毅力,以及大量军人的牺牲,他们最终将旗帜插在了柏林,而这便是普京对斯大林第二条评价的由来。
普京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不管是谁都会承认,我们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即便斯大林曾在战争结束后犯了错误,但并不能像赫鲁晓夫一样全面否定他,因为谁都不能保证,如果在卫国战争中失败,今天的俄罗斯将会是什么样。
其实从这点也能看出来,对于斯大林,普京并不掺杂过多的个人感情,而是站在一个既能看到对方身上的优点,也能认识其错误的视角。在普京执政后,他曾专门下达了关于研究俄罗斯历史的命令,要求宣扬俄罗斯的历史并不是始于苏联分裂的1991年。
与此同时,德国一家媒体还报道过普京,“谁想回到苏联,就是没有头脑的表现,但谁不为苏联解体惋惜,谁就没有良心”的经典言论,当然,也正是因为这句话,总统甚至遭到了西方国家的“针对”。
众所周知,在冷战时期,苏联曾将欧洲各国压得透不过气,哪怕是解体之后,这些国家也一直带着有色眼镜观察俄罗斯。然而,无数次历史都证明过,对于一个国家或是政权来说,在面对侵略,需要团结一致的时候,一定会需要“权力”的高度集中,凭借集体意志度过难关,而这也正是普京认为,要想取得过人的成就,必须付出惨痛代价的原因。从这个角度来看,斯大林显然没有那么不堪。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眼光的局限性以及个人性格,使得斯大林在战争结束后犯下了许多错误,这也是苏联后来分崩离析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让我们回到一开始的问题,普京对斯大林的评价显然是公正客观的,而作为总统,他也深知西方国家对斯拉夫民族的偏见依然没有改善,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现在普京无论大小事务都会亲力亲为,也是因为目前的俄罗斯,仍旧需要团结一致,依靠集体意志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