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作者「茶花女翻译者叫林什么」

“译海一甲子,半壁法兰西。”作为翻译家、作家,郑克鲁译成《茶花女》《悲惨世界》《基度山恩仇记》等法国文学经典,却在81岁就离读者而去,倾一生为一...

作者 愁容骑士l 孔网店铺:愁容骑士l的书摊)

来源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好书推荐# 林纾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为什么能够风靡一时?
张治 :《巴黎茶花女遗事》是林纾翻译的第一部小说,它能够风行,我刚才说有印刷术条件,就是现在印刷的大众传媒的支持。流行到什么程度呢?后来有一首流传很广的诗,叫作“孤山处士音琅琅,皂袍演说常登堂,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这个是严复写的诗,称赞林纾的翻译工作。最后一句叫“断尽支那荡子肠”,“荡子”其实是一个不太好听的称呼,就是败坏家业的败家子。当然这个“荡子”,其实它有一个自嘲之意,自嘲之意是指维新变法,忤逆祖宗遗训和圣贤传统的人。那么对他们来说,叫作“断尽支那荡子肠”,意思就是说这个小说是一个情感上的慰藉,还有像南社的诗人高旭他有三首“读《巴黎茶花女遗事》”,其中第一首说“此中总有难言处”,这样一说其实是让我们想到里面可能有另外一些意思。
 

林纾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为什么风靡一时?


我们先简单说一下《茶花女》的情节。《茶花女》主要讲的是一个公子哥爱上一个风尘女子,但是因为父亲的阻拦,最后酿成悲剧,茶花女最后病死。小仲马原本的目的是要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性,有那样一些议论,他指责当时的社会没有宽容的心,一味鄙视惩罚这些不幸的所谓交际花这样的女子,浑然不顾背后的男性的问题,就是这种不道德因素的原因,所以这些严厉的人好像是严防茶花女玛格丽特嫁给阿尔芒那样的一些人,好像是在维持一种道德风化,但实际上他们本身就是不道德因素的制造者。林纾的翻译其实删除了一部分这种内容,它和原来的主题就不一样了。林纾翻译的小说奇闻奇情,它都是倾注在玛格丽特的悲惨遭遇上,特别是表现她在病中的悲苦之情,被误解,被迫投入到他人怀抱,至死不能和爱人见面倾诉衷肠。所以林纾是一个非常重真挚情感的人,我刚才也提到了他的亡妻之痛,他是有一些情感是要抒发出来的。
 

林纾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为什么风靡一时?


当时有人看到林纾和王寿昌在翻译的时候,王寿昌懂法语,他就拿着法文小说念一段,然后讲给林纾听这是什么意思,然后林纾就用毛笔在笔录大概的意思,最后再整理出文言小说。他们在对译的过程中,有些地方他们读得感动了,就会抱头痛哭。这个抱头痛哭其实就不再是妻子去世这一件具体的事情引起的。那么为什么大家会读到另外一番心肠,就像高旭说的,“此中总有难言处”?其实这个时间点——1898、1899年,变法失败以后,很多爱国人士遭到慈禧或者朝廷这种保守派的打压,比如戊戌六君子里边的林旭,他跟林纾是非常好的朋友,是一个非常年轻的有才华的诗人,林旭——林暾谷不幸就义。林纾他们对福州那些事非常悲痛,所以就是一个大赚眼泪的言情小说,你在那样一个很真挚的情感里边,其实是让大家忘记当时刚刚过去的一件非常残酷的事情,沉浸在他人的悲痛里边得到一种解脱。就类似80年代初我们经历过的伤痕小说的慰藉作用。
 

林纾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为什么风靡一时?


《茶花女》里边流露出的这种对真挚爱情的勇敢追求,和当时思想界逐渐兴起的个性解放的呼声也是相合的。与这样一种国事,这样一种引起的心绪和当时时代的背景下,一种逐渐松动了的或者说一种个性化的声音,它都相合的,所以这些因素就一同造成《巴黎茶花女遗事》受到广泛欢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fxqlsy.cn/news/74446.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