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差生”,需家校形成合力
王营
2月23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介绍春季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相关工作时要求:中小学校要精准分析学情,科学制定教学计划,确保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要加强教研指导,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学习借鉴国家和地方平台提供的优质教学案例,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要注重差异化教学,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加强个别辅导帮扶。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向被教师称作“差生”,这是一批令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头痛的学生,也是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如何对待差生、转化差生,是衡量一名教师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的具体指标,也是体现教师教育智慧和教育能力的重要参照。教育部要求教师春季开学后注重差异化教学,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旨在引导学校和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确保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事实上,差生转化既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贴近教育教学实际的现实问题,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从教育教学实践的角度看,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层面讲,要在每学期初,通过科学排查,托清差生底子。开学初,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详细掌握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风格,了解差生到底差在哪里,然后对症下药,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学习基础差的,可想办法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查缺补漏,弥补短板;学习习惯差的,可通过家校联合,纠正不良习惯,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学习方法方面有缺陷的,可通过学习方法指导、个别帮扶等途径,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在课堂教学上和作业设计、考试等方面,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对差生多看一眼,厚爱一分。要分类设计课堂提问,分层设计课下作业,课堂上为差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并让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提倡对差生作业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面批面改,以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每次考试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不要只拿考试分数说话,要充分发挥考试的诊断功能,帮助差生认真分析试卷,肯定其进步之处,找准失分原因,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
从家长层面讲,要加强家校沟通,积极与班主任与任课教学配合,做好孩子转化工作。差生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板子不能只打在学校和教师身上。学校教育只是一个方面,家庭教育才是差生形成的主要原因。若排除智力因素,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行为习惯、学习态度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是影响其学业成绩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转化差生方面,需要家长有足够的细心、耐心、恒心,更需要家长进行自我解剖、忍痛割爱,革除自身存在的不良习惯,在家庭生活中弘扬正能量,树立良好的家风,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因此,要想改变孩子,家长要认真分析和接纳学校和教师提供的建议,下决心改变自己。
从学校层面讲,要着眼于改变评价机制,引导教师关注、关爱差生。在评价教师教学业绩时,要将“差生转化率”纳入对教师的评价。比如,有的学校在评价教师教学成绩时,除了看优秀率和及格率之外,还将“后三分之一”学生进步情况纳入评价,并给予较大的权重。去年,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提出“探索增值评价”,不注重差生的培养和转化,教学质量谈何“增值”?
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名学生掉队,让每一名学生成人、成长,这是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在差生身上,也有一根符合其个性特长的“独特琴弦”,只要学校、教师和家长同心协力,找到这根独特的琴弦,让其和谐发声,每一名学生都能弹奏出人生完美的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