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欲伐陈「楚庄王欲伐陈原文翻译」

楚庄王欲伐陈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原文及翻译 楚庄王欲伐陈原文: 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

t从楚庄王伐陈看信息分析的困难

从楚庄王伐陈看信息分析的困难

世事纷纷,辨之者圣。

t世间的事物往往似是而非,事物的真相往往遮遮掩掩。世事有的看似符合逻辑,其实却是符合常理的;有的看似违背常理,但细想却往往符合逻辑。如何从相似甚或相反的信息中捕捉到事物的本质,进而做出理性而科学的论断,并借此指导行动,从古至今一直是人们一心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

t那么,这里就试举一例看看针对相同信息得到的两种符合逻辑但是却背道而驰的结论的事,从此不难看出信息分析的困难。

t《吕氏春秋·似顺论·似顺篇》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原文如下:荆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

t庄王曰:“何故?”

t对曰:“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

t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t记载很简短,但却很深刻。先说说意思吧。大体是讲:楚庄王打算讨伐陈国,派人去察看陈国的情况。使者回来说:“陈国不能进攻。”

t庄王说:“什么原因?”

t使者说:“陈国城墙很高,护城河很深,蓄积的财物很多。”

t宁国说:“陈国是可以进攻的。陈国是个小国,蓄积的财物却很多,说明它的赋税繁重,那么人民就怨恨君主。城墙高,护城河深,那么民力就凋敝了。发兵进攻它,陈国是可以攻取的。”庄王听从了宁国的意见,于是攻取了陈国。

t 同样的材料放在使者和宁国面前,二者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惊讶吧。其实想一想两者得出的结论都很符合逻辑,先来看看使者的逻辑。使者逻辑很直接,其一,“城郭高,沟洫深”就不利于攻城,而利于防守;其二,“蓄积多”就利于陈国长期坚守。针对陈国城坚河深易守难攻和其有能够打持久战的条件两条前提,很直接就可以得出不能攻打陈国。这是没错的,是个正常的人都会这样考虑的。

t但是宁国却通过表象看到了其本质。陈国有利条件的取得是以历史欠账为前提的,可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其一,你说它而“蓄积多”,它获得“蓄积多”优势取得的前提是“赋敛重”。其二,你说它“城郭高,沟洫深”,这个有利条件的取得前提是“民力罢”。为什么宁国会得出这个出人意料的结论呢?很简单,他给出了答案“夫陈,小国也”。

t明白了吧,陈国可谓“小国寡民”,按照常理它不可能有如此好的物资储备和军事工事,有了反而是怪事?而它却两点都具有,那么结论显而易见,肯定是剥削国民得来的,可以说陈国现在已经“民不堪命”了。既然陈国“君贪其心,民竭其力”,上下离心离德,不打它才怪。

t(个人原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fxqlsy.cn/news/74063.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