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封面】
作品介绍:
《蝴蝶》,作者王蒙,发表于1980年第四期《十月》,反思文学的发轫之作,东方意识流的代表作。
【作者王蒙】
作者简介:
王蒙,中国当代作家、学者,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任解放军艺术学院、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名誉教授、顾问,中国海洋大学文新学院院长。
2019年9月23日,王蒙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老而弥坚】
作品解析:
故事梗概
《蝴蝶》描写了高级官员张思远离开山村坐车回到部长官邸这段时间内的所感所想,虽然时间只有两天,但他的独白、意绪、情绪串连的是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本篇小说名为“蝴蝶”,取典《庄子》“庄生梦蝶”以隐喻主人公的身份迷茫,有明显象征意义贯穿于整个小说的,正是张思远反复苦思的身份困惑:“我”到底是谁?
人物刻画
主人公张思远原是八路军的指导员,进城以后,由军管会副主任一直到市委书记,职位一天比一天高,生活一天比一天舒适,头脑中的阶级斗争的弦也一无比一天绷得紧,而与人民的距离却一天比一大远,这是一个由人民的公仆异化成了人民的老爷的过程。后来的历次革命斗争和家庭变故、人生际遇让张思远逐渐认识了自我,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小说主人公张思远形象的意义在于“反思”。“海云的悲剧命运既是张思远历史反思的开端,又是基石。最初,海云爱慕他,崇拜他,但海云有其独立性而不会把自己全部交出。后来的工作生活中张思远不断地变异以致成了一架阶级斗争的机器,运用斗争哲学把海云当敌对面,实行残酷打击,以至永失我爱。当他带着难以排除的优越感再次来到山村时,他受到了东东和秋文——尤其是后者——温和的“审判”。
秋文是海云的未来,海云的新生,她是一只飘游的蝴蝶,自然而然的拒绝由张思远想当然为她准备好的“位置”。张思远从梦中彻底醒来,告别山村。他曾失去了自我?最后在东东和秋文的帮助下又找到了自我。
艺术魅力
初读《蝴蝶》,有种飘忽的感觉,似乎一直游离在现在和过去两条双轴线上:当前的现实和过去的幻觉的相互交错。现在张副部长的位高权重,随时随地部长级的礼遇,过去老张头“没有官衔,没有权,没有美名或者恶名,除了他赤条条的他自己以外什么都没有。两个身份地位悬殊的张思远,受到截然不同的待遇,获得不同的生活体验,这是“文化大革命”强迫带给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特殊的经历,只是有些人在无奈地经受了蛹的煎熬后却等不来“蜕变”和新生。
小说是以主人公张思远的意识流动来展开的。在情节铺排上,作者采用了时序交错、空间跳跃、人物转换的方法,把现实和梦幻、主人公的回忆、怅惘、反省、自责等种种心理活动交织在一起,而此过程中又似乎有意不作任何的加工,而让张思远直接的、片断的感觉和思维汇成畅通无阻、回旋往返的“意识流”。同时,周围的环境也自然成为由人物当时的感觉折射出来。
华丽修辞
《蝴蝶》一文显示了王蒙高超的表现手法,如跳跃式的联想、象征的比喻、漫画式的勾勒。《海云》一章中:“风和风打架。水和水冲突。人和人矛盾。自己也跟自己过不去。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和人生!月亮缺了,还会复圆。你果真能断定,这复圆了的月亮,便是当初那缺了、窄了、暗淡了的月亮吗?蚕蛾僵了,又出现了许许多多赶忙吃桑叶的蚕宝宝,你当然知道,这蚕已经不是那蚕。江河流水,一个浪头跟着一个浪头,后浪和前浪,它们之间的区别,它们之间的联结,又在哪里呢?”
他简直是语言艺术的天才和魔术师,全文用语明快、轻捷、饱满、细腻,似连绵瀑布,似交响曲、小夜曲,是心泉的活泼泼地涌动。
【谈锋甚健】
作者本人在小说中穿梭自由,视角不时切换,这也是现实主义与意识流小说的一大区别。真正意义上的意识流小说主张作家退出文本,而通过作品人物的内心分析和意识流动铺开。王蒙的这部《蝴蝶》在重视对人物内心世界探索的同时,作者也和主人公经常进行身份互换,达到了水乳交融的效果。
王蒙非常自然地批判、吸收了意识流表现手法上的优点,虽然作品中大量的意识流动,内心独白,联想、跳跃,从位高权重的部级官员到穷乡僻壤的农村老幼、从大都市的霓虹灯、空调、宾馆到农村的牛棚马圈……林林总总的意象层出不穷但并没有扑朔迷离,晦涩难懂的感觉。这是由于王蒙在借鉴意识流手法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小说的特点,没有废弃故事情节的完整,小说中的生活片段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非常具体,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只是将这一切理顺,然后,就会获得一种完整的故事以及全新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