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阿克拉8月23日电通讯:“中国培养了我”——记清华大学首位加纳籍博士毕业生
新华社记者赵姝婷 石松
近年来,加纳掀起一股“中国留学热”。中国驻加纳大使馆数据显示,去中国留学的加纳学生人数逐年攀升,从2014年的3700多人增长至2017年的6500多人,在华留学人数连续三年位居全非第一,留学领域涉及经贸、农业、医卫、通信、能源等各个方面。
这些学生回国后,利用所学所长,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进一步推动加纳社会经济发展和中加两国友好合作。夸梅·哈克曼正是这样一名志在“让加纳发展得更好”的毕业生。
哈克曼今年39岁,是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2017届博士毕业生,也是在清华取得博士学位的加纳第一人。
2012年1月,哈克曼在英国取得硕士学位。深思熟虑后,他试着发邮件给自己感兴趣的地学领域学术专家、时任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宫鹏教授,希望跟随宫鹏在该领域继续深造。出乎他的意料,宫鹏当天就给了他肯定的回复。同年8月,拿到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的哈克曼第一次来到北京,开始一段难忘的旅程。
回忆5年的留学生活,哈克曼难掩内心激动,声情并茂地描述起他在中国学习生活感受到的巨大震撼:从共享单车的发展兴盛到无处不在的移动支付,从方便生活的网购到令人惊叹的公共交通系统等。哈克曼俨然已是一个“中国通”,“在北京,我就是其他外国留学生的生活指南”。
哈克曼说,留学中国的最大收获可以用两个词概括,“勤奋”和“支持”。
“清华的学习气氛太浓了,每天不学习都觉得不好意思。我周围有很多同学从清早学习到深夜,这5年中我一直被周围同学们的勤奋鼓舞着,这是我来到中国留学最大的收获之一。”
哈克曼说:“我之前曾在南非和英国留学,但在中国,我的导师和学校给予我学术科研方面的支持是最多的。导师和学校给了我一个特别好的科研环境,让我可以始终专注在自己的项目上,我真的非常感激。”哈克曼告诉记者,他和导师现在还经常联系,有学术交流和参与国际会议的机会,导师宫鹏总是第一时间联系他,这让他倍感温暖。
记者也联系到宫鹏。回忆起自己带的这名“第一个非洲学生”,宫鹏对他的印象是“勤奋”“真诚”。宫鹏告诉记者,清华大学对博士研究生的要求是在读期间在国际期刊上发表2篇论文,哈克曼却发表了5篇之多,“他是一个对自己有着相当高要求的人”。
从清华毕业后,哈克曼放弃了海外工作机会,回到自己的故乡——加纳第二大城市库马西,在国家建筑与道路研究所担任研究员。他的工作是搜集和制作加纳全国地理数据,经过分析后,为加纳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反馈和建议,以提升当地基础设施规划的科学性与安全性。
哈克曼介绍说:“比如加纳政府想在某处建一栋楼,就需要了解该地区的洪涝灾害历史。我们的工作就是搜集和研究这些地理数据,及时反馈给政府相关部门,对加纳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指导。”
在清华读博的5年,哈克曼熟练掌握了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制作了可应用于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的加纳土地覆盖制图,并尝试搜集和制作加纳全国地理数据。
宫鹏告诉记者:“哈克曼的加纳土地覆盖制图是21世纪以来首次对加纳相关基础资料的更新,他的研究成果填补了加纳乃至西非类似区域的空白,并成为全球相关领域学者的重要基础数据,这是他取得的独特研究成果。”
8月开始,哈克曼到加纳能源与自然资源大学的环境管理专业任教,将他在清华大学学习的知识技术传授给加纳学生。同时,他还将和国家建筑与道路研究所的几名同事继续推进加纳全国地理数据搜集与制作项目。
哈克曼说:“加纳的当务之急是培养更多的高端人才,中国培养了我,我希望能将自己收获的知识和技术传承下去,更好地建设我的祖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