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工作总结「最新社区科普工作总结」

下营社区科普工作总结_社区自20_年成立社区科普协会并开展科普工作以来,科普工作取得喜人成果,20_年科普工作在总结了上两年的经验的基础上把科普工作摆上议...

编者按: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为省科协十届二次全委会营造舆论氛围,从本期起,本报开设《科协事业大家谈》专栏,刊发全省各级科协组织负责人对新年工作的新思考、新谋划、新举措,助推全省科协事业迈上新台阶。

【科协事业大家谈】探索“全链条”青少年科普服务体系

2021年6月,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开展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11月,江苏省政府印发《江苏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2021-2035年)》也着重强调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在此背景下,江苏省农学会结合以往科普实践,总结青少年科普工作机制,探索“全链条”青少年科普服务体系。

创新理念

完善科普工作保障机制

学会为解决科普长效运营经费不足的问题,创新“盈利不逐利、公益不免费,免费创品牌、收费促发展”的发展理念,以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为收费依据,以适当合理价格作为收费标准,为科普工作开展建立造血机制。

学会创造性地提出“以季节定主题,以对象定形式,以需求定内容”的科普“三定”机制,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以青少年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青少年对于农业科普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科普社会关注度不足的问题。

学会不断完善制度建设,2020年制定并发布《江苏省农学会科技志愿者管理办法》,让志愿者遴选和工作开展有据可依;制定《乡村研学旅游基地建设与评估规范团体标准》,为开展青少年研学基地建设和评估工作确定标准,实现规范化管理。

整合资源

加强科普工作平台建设

学会依托“科普中国”和“科技志愿服务”平台,广泛招募科普志愿者,并按照研学活动志愿者和科普教师志愿者分类管理,为不同类型的青少年科普活动组建专业化志愿者队伍。

为适应疫情常态化,学会对于青少年科普宣传和教育工作由传统的“线下为主、线上为辅”,调整为“线上线下结合、远程教育做辅助”的模式,无论是以家庭为单位还是以班级为单位,都有适合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方式。

学会自主规划设计全国首家集科普、休闲、体验为一体的豆类主题科普展馆--豆豆王国。此外,学会还与全省40多家科普基地合作共建,有效推进全省青少年农业科普工作的社会化和群众化。

多措并举

常态化开展科普服务活动

在青少年科普教学课堂活动中,学会在充分调研中小学关于劳动教育的需求后,编写《城市小农夫》《改变世界的种子》《快乐学农季》等校外实践指导教材,为青少年劳动教育活动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指导方法。

同时,设计开发“晓农课程”云平台,编写科普教育课程大纲和教案,录制线上授课视频。在学会开展的线下劳动教育课程中,可结合“晓农课程”教案进行系统的授课;没有条件开展校外劳动教育的中小学,也可以利用“晓农课程”授课视频开展线上科普教学,从而打通线上线下科普教学通道。

青少年科普更要注重实践性,在真实体验中获得知识、激发兴趣,因此学会在开展青少年线下科普更加注重沉浸性、体验性,在科普场馆设计上注重科普实景展示,在科普活动组织中注重实物、标本、故事与游戏的结合,在科普展教品设计上注重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寓学于玩、寓玩于教。

在短视频成为互联网最新娱乐方式的情况下,学会根据科普特性,打造出较为成熟的科普系列短视频品牌“妍智美食”,通过真人小剧场形式,每期针对一个农业小知识进行讲解。科普短视频作品补齐了线下科普受众面窄的短板,以丰富的内容和形式获得公众的认可,在第七届江苏省科普公益作品大赛中获得专业组一等奖。

在探索青少年科普事业发展的思路中,学会以“科普教材+科普教师+科普课程”一体化为主阵地,形成青少年科普教育课堂完整机制;学会以体验式科普为主形式,让青少年学农教育“落地生根”,身临其境感受农事趣味;以新媒体为载体,让农业科普得到广泛传播,从而构建“能学能做能看”的“全链条”青少年科普服务体系。

在省科协的指导和学会理事会的带领下,学会对于科普工作的探索得到广泛认可,先后获得全国科普日优秀组织单位、全国科普日优秀科普活动、江苏省优秀科普作品、江苏十大科普自媒体等荣誉。(作者:省农学会专职副秘书长李宗芳 编辑:谢长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fxqlsy.cn/news/73548.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