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市大学「呼和浩特大学城约会暗号」

被告人吴某在呼和浩特市创建了一微信群,被告人郑某为群管理员。起初,该群仅用于... 最小年龄21岁 1人为在校大学生6名被告人中年龄最大的38岁,最小的21岁,4名被告...
呼和浩特记忆‖曾经的地标大绿罐子

绿罐子,又称大绿罐子、绿圪旦,是人们对呼和浩特市大学东街与兴安南路相交所形成的十字路口西北处那两个天然气储气大罐的习惯叫法。按媒体报道,这两个大家伙分别于1993年和2000年投入使用,作用是“在冬季用气高峰时段、上游供气量、供气压力不足时给市区补充气量”。

煤气公司当年占桥靠村的地时,老百姓并不知道这块地上具体要干什么,后来发现站起个顶天立地的大绿罐子,还说里面要存放煤气,有人就说,这可是安置在村头的一颗定时炸弹。但第二个罐子是什么时候立起来的,基本没啥印象。

绿罐子一开始存储的是煤气,2003年年底天然气开始进入呼和浩特后,才改储天然气。

现在的年轻人也许想不到,那两个大绿罐子所在的位置,原来是城边儿,是郊区,是我们桥靠村的菜地。周围不能说荒凉,起码人烟稀少不繁华。

1985年夏天,当时位于现在绿罐子对面儿的桥靠村村小学,按市里规划被拆掉,改建为如今的赛罕区民族小学。紧接着,呼和浩特煤气公司开始占地建绿罐子。起先建了一个,后来不够用,又建了第二个。

第一个绿罐子建起时,周围人很少,显得马路特别宽。我结婚时在桥靠村租的房子离大绿罐子特别近,只隔着一条小路,真是抬头不见低头见。

那时,煤气公司还在绿罐子不远处的大门口脸朝东开了个商店,里面卖餐具,我家有一对儿很好看的小瓷盘子就是在那儿买的,现在还用着。后来,单位改制,我下岗,就到现在的兴安南路黄金团对面开了个小店做买卖,朝南出去到乳品厂提货,必经绿罐子。

1995年前后,呼市吸毒的人忽然多起来。吸毒得有钱,商店旁边的太阳神酒店是准煤开办的,那里经常住有这类人。他们一到店里买东西我就怕。有个男的,好几次蹲在我们商店里,隔着烟盒里的锡箔纸,用打火机烧着吸毒。我那时很没文化,以为只要闻上“毒烟”,就等于自己也吸上了,所以每次见人一摆开架势,我就赶紧跑到院儿里去。

有一天,我骑自行车出去办事,走到绿罐子南边儿的马路上,无意中向右一侧头,就看见煤气公司南墙上正对着绿罐子的地方立着个废纸箱片儿,上面写着“北京方向有货”。我一下就想到了毒品。现在再想,不管当时那“北京方向”的货到底是什么东西,绿罐子已然成了某些人联络接头甚至对暗号的所在。

呼和浩特记忆‖曾经的地标大绿罐子

什么时候人们开始逐渐把目光投向大绿罐子和它周围?我认为应该是1997年桥靠村“桥东商城”的开业,和后来商城变歌城并被喊成“东菜园儿”时。

“桥东商城”位于现在农业大学东区北门对面,开业之初是搞粮油批发。买卖还没红火起来,就被一帮开歌厅的看上了。很快,大米白面拉走,音响沙发拉来,商城内外,“千千结”“毛毛雨”“绿草地”“金月亮”“情妹子”“桃园”“长城”如雨后春笋,一家挨一家“紧急”开张。

可“东菜园儿”当时太偏僻,不好找,马路也不通,遇有汽车经过,瞬间爆土狼烟,没事谁往那地方走。可人们能找见绿罐子,到了绿罐子,顺着东边的土路走个百十米,就看见路边霓虹闪烁的歌厅了。绿罐子因此快速出名,并成为当时城东南地标。后来市区不断扩大,城边儿成了中心区域,人口也越来越密集。尤其2004年桥靠村整体拆迁后,周围一天比一天繁华,两个大绿罐子,终于成了安全隐患。

当年拆迁时,因为有些补偿不合理,很多人投诉无门,便有人苦笑着说,把装满汽油的卡子绑在身上,顺着绿罐子外面的楼梯爬上去,如果还没人管,就把汽油卡子点了。我胆子小,真怕有人想不通这样去做,万幸大家只是说说而已。

我是土生土长的桥靠人,虽然后来买上房搬离了绿罐子附近的出租屋,但回娘家总还能见到这两个庞然大物。

和一个建筑物抬头不见低头见了这么多年,虽然它没血也没肉,可还是相互“处”出了不浅的感情。

“师傅,到绿罐子!”

“哦……快了快了,我已经走到绿罐子这儿了,马上就到!”

“行,那你就在绿罐子那儿等我……”

“你到了绿罐子跟前儿给我打电话,我出去接你……”

“记住,在绿罐子那站下车啊……”

如今这些话,都随着绿罐子的消失而成为历史;绿罐子再也不能给交通与生活“指南”了,人们肯定会有些不习惯。所以,甲午马年春天,当绿罐子要拆除的消息一公布,虽然早盼着这两个“炸弹”快点儿搬家,可真要拆时,大伙儿发现,对它还真是有些不舍。

为留个纪念,我妈我爸,还有其它男女老少都去那儿了,手机、相机各种拍,直拍的消息变成2014年9月15日的行动,拍的一对儿大绿罐子越来越低,最后此去成追忆。

呼和浩特记忆‖曾经的地标大绿罐子

2014年9月15日,大绿罐子开始被逐层拆除。

我查了下资料:兴安南路的两个大绿罐子高64米,直径38米,单柜储气量5万立方米,主要用于冬季用气高峰时向市中心管网补气。

因为拥有绿色的罐体,被人们形象地称作“大绿罐”。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原来坐落在城郊的“大绿罐”逐渐处于城市繁华地带,周围建起了住宅、办公场所和学校,很多市民路过“大绿罐”时,总是忍不住担心其存在安全隐患。

大绿罐拆除后,经过无害化处理,现已建成小公园;有座椅,有塑胶广场,人们又多了一个休闲遛弯儿的好地方。

呼和浩特记忆‖曾经的地标大绿罐子

高雁萍,专栏作家。毕业于内蒙古大学文学研究班。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赛罕区作家协会副主席。百万字作品见《中国诗歌》《散文诗》《草原》《散文选刊》《西部散文家》《中国文学》《人民日报》《大公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工人日报》《羊城晚报》《内蒙古日报》《北方新报》《呼和浩特日报》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fxqlsy.cn/news/73095.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