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伯氏征「昂伯氏征是怎么引起的」

[回答] 你好,昂伯氏征又称闭目难点征,是检查平衡性共济失调的一种方法,检查时嘱病人双足并拢站立,两手向前平伸、闭眼。倾斜欲倒者判断为阳性,小脑外部病...

【病史资料】

患者,女性,年龄57岁;

身高162厘米,体重61公斤,BMI:23

【主诉】

头昏3年,再发1月,伴双下肢乏力,夜间睡眠差。

【病史】

患者头昏3年,再发1月,伴双下肢乏力,夜间睡眠差。无糖尿病,高血压5年;无饮酒、抽烟、药物接触史,双膝关节疼痛3年,行走爬坡时明显,既往诊断退行性骨关节病病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3年,既往右冠状动脉支架植入病史3年。无其他疾病,无家族史。

【体格检查】

意识状态:清醒

语言功能:正常

感觉检查:正常

运动检查:正常

神经反射检查:正常

病理反射:无

 

【实验室检验】

血糖:4.54mmol/L,糖化血红蛋白:5.8%

血脂:LDL2.65mmol/L,TC4.44mmol/L,TG1.59mmol/L,HDL1.56mmol/L,

血压:106/68mmHg,

神经传导检测结果:正常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T波异常。

【影像学检查】

头颈部CTA:颅脑CT平扫无异常,双侧颈内动脉虹吸部混合斑块,血管腔狭窄20%,双侧颈动脉窦部软斑块、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钙化斑块,血管腔轻度狭窄,头臂干、双侧颈总动脉及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多发混合斑块,血管腔最大狭窄20%,双侧椎动脉起始部软斑块、混合斑块,管腔狭窄30%,双侧椎动脉起始部走形迂曲,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呈串珠样改变,管腔轻度狭窄,考虑血管肌纤维发育不良。

冠脉CTA: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回旋支多发钙化斑块,管腔狭窄约20-60%,以回旋支中段狭窄明显,右冠状动脉远段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管腔通畅。

 

【诊断流程】

1.定位:患者主要为头昏不适,以昏闷以及昏晃感为主,伴有四肢乏力症状,无眩晕及恶心呕吐,无耳鸣及听力下降,无肢体麻木及活动障碍,无意识丧失,大小便无异常。查体:神志清楚,言语清晰,认知功能粗测无异常,无眼震,昂伯氏征(-),其余神经系统查体无明确阳性体征。故神经系统定位于整个大脑皮层。

2.定性:根据患者病史情况以及病程,结合患者既往病史,考虑以脑血管疾病所致的头昏为主,主要需与前庭等器官功能障碍导致的头昏症状相鉴别。

 

【初步诊断】

后循环缺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脉支架术后

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治疗】

1、改善神经功能: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10ml/日,静脉输注)

2、改善微循环:前列地尔注射液(10ug/日,静脉输注)

3、抗血小板凝集(阿司匹林肠溶片 100mg口服,1/日),抗动脉粥样硬化(瑞舒伐他汀钙片 20mg口服,1/日),控制血压(安博维 0.075g口服, 1/日)

4、使用活血化瘀药物:血塞通(400mg静脉输注,1/日)

【最终诊断】

后循环缺血

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脉支架术后

颅内外多发动脉斑块及狭窄

双侧颈内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

慢性失眠症

 

【预后】

患者症状改善。

 

【小结与思考】

患者中年女性,除外高血压病病史,患者无其他明确的血管危险因素,且血压控制良好,患者无脑血管病家族史,出现如此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现有病史情况难以有效解释。

“头昏3年,再发1月,伴双下肢乏力入院”病例分享

▲ 更多精彩医学内容尽在 ▲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fxqlsy.cn/news/73088.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