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在江苏省教育史上,有两位终身未婚的女性教育家,一个是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校长吴贻芳,一个是苏州振华女校校长王季玉,前者几乎家喻户晓,而后者却鲜为人知,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和了解一下王季玉,她到底是怎样一个女性,为了献身于教育事业,竟然终身未婚。
王季玉
t如果提及王季玉的外甥女何怡贞和何泽慧姊妹俩,相信许多人都会知道,尤其是被誉为“中国居里夫人”的何泽慧,几乎没有不知道的,而王季玉就是何泽慧的姨妈,何泽慧的母亲王季山与王季玉是同胞姊妹。
t王季玉(1885—1967)是明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王鏊的后裔,其父亲王颂蔚是光绪六年进士,曾是清朝三品大员,也是蔡元培当年在京城参加会试时的恩师,其母王谢长达1905年与陈星昭、蒋振懦创办了苏州振华女校,章太炎、蔡元培等人对其鼎力支持,并亲自担任校董。
蔡元培题写的匾额
t王季玉在姊妹五人中排行第三,前有大姐王季昭、王季茞,而二姐王季茞曾与胡彬夏、宋庆龄、曹芳芸曾是1907年中国第一批官费女留学生,她们共同开启了女子官费留学西洋的先河。
t王季茞曾于1918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化学博士学位,是中国女性取得欧美博士学位第一人,由于其一生留居美国,其人生经历不被国人所知,王季玉之后还有王季山、王季常两个妹妹,而王季山就是何怡贞、何泽慧的母亲。
t王谢长达创办苏州振华女校时,王季玉已经20岁了,她不可能入读母亲创办的学校,有资料表明王季玉就读于苏州“景海女塾”,这是美国传教士海淑德创办的一所教会学校,设有初中和高中,除国文课程之外,全部采用英文授课。
王谢长达
t在二十世纪之初,曾有大批中国学人赴日本留学,受母亲王谢长达的影响和支持,王季玉与姐姐王季昭、王季茞也都曾留学日本,但王季玉留日不久即赴美国留学,入读蒙特霍育克女子大学专修欧美文学,并最终在伊利诺大学取得生物学硕士学位。
t1917年,已过而立之年的王季玉学成回到家乡苏州,这一年王谢长达已近70高龄,遂将苏州振华女校校长一职交由三女儿王季玉担任,当时也有许多大学竞相向王季玉发来聘书,都被其婉言谢绝,她决心继承母志,将振华女校继续办下去,母女二人都热衷于办教育,在苏州素有“母女双杰”之誉。
振华女学校旧址
t王季玉接任校长之时,苏州振华女校仅有小学和简师,她开始多方筹措办学经费,扩大办学规模,延聘高水平教师,殚精竭力地创办高水平初等教育。
t苏州振华女校校址在苏州十全街,随着学生人数日趋增多,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王季玉曾先后将学校迁址严衙前、旧织造府办学。
t王季玉从美国留学归来时就已经32岁了,按今天的说法都已经是大龄剩女了,但她无暇考虑自己的婚姻大事,也许苏州当地也没有人能够敢娶这位女教育家,以致她终身都未嫁人。
王季玉与学生沈骊英合影
t创办私立学校最重要的要素就是如何筹措办学经费,要依靠社会力量办学,王季玉相继聘请蔡元培、费璞庵、胡敦复、李根源、张一麐等社会名流出任校董,也聘请名师俞庆棠、竺可桢、王佩诤、贝时璋担任校董。
t1926年10月,王季玉曾借出席太平洋国际会议之机,前往美国为振华女校募集钱款,以此作为办学经费。
t一所学校的声誉来源于它的办学水准,王季玉以高薪酬聘请名家名师教学,而随着学校声誉日隆,许多名师都慕名而来,甚至都不计报酬。
振华女校毕业生合影
t而王季玉却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其卧室狭小且陈设简陋,服饰也都是布衣布鞋,这位喝过洋墨水的女教育家,每月仅领取二三十元的生活费,大部分的酬劳都存放在学校,作为学校扩建及资助教职员工生活困难之用。
t王季玉也是常执教鞭不离讲台,她主要教授生物和英语,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也是耐心补课,督促她们刻苦用功,女人能够读书是不容易的,一定要珍惜读书的机会。
t王季玉的办学思想与母亲王谢长达有所不同,她所受到的教育是美国式的,而她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也是美国式的,因此从苏州振华女校走出的学生素质极高,当时考入国内名校及出国留学者甚多。
王季玉(后排右三)与考入金陵女大学生合影
t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激战正酣之时,王季玉就将学校的图书整理装箱80余箱,搬运至苏州东山藏匿,当年11月苏州沦陷后,振华女校为避免被敌伪政权接收而停办,王季玉也改名易姓避居东山,以避免领取“良民证”。
t由于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之战,为了原振华女校师生考虑,王季玉将振华女校迁往上海租界复校,聘请校友杨季康(杨绛)出任校长,杨季康与钱钟书是1938年秋由英国回到上海的,投奔到居住在租界内的父亲杨荫杭,王季玉也经常往来苏沪指导工作。
t抗日战争胜利后,王季玉开始为筹备复校奔走募款,募得法币3700余万元,将被日军损毁的校舍进行修缮,并扩建了科学馆。
王季玉(前排左二)与师生合影
t1949年初,王季玉前往美国参加母校蒙特霍育克女子大学校庆并领取名誉奖学金,同时在美国募集办学经费,还到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聆听教育学课程,以此为自己办学充电,尽管此时她早已过了花甲之年,但还是新系她的学校和她的教育。
t1949年4月27日苏州解放,当王季玉得到消息之后,立即启程回国,回国之旅可谓历经艰难,取道欧洲经苏联西伯利亚,从东北入境回到苏州。
t当时正值朝鲜战争爆发,王季玉动员学生参军参干,以支持抗美援朝和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又在学校开设了高级技术工读班,以解决贫寒学生生活、经费上的困难。
王季玉(前排右二)与友人合影
t1953年1月,苏州振华女校被苏州市政府接办,并被更名为“苏州市女子中学”,从1956年秋季开始招收男生,并被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t1958年,已经73岁高龄的王季玉难以照顾校务,只是担任名誉校长,并先后在南京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杭州药物试验所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研究工作,她自美国留学回来,将全部精力用于办教育,她自己的所学专业却荒废了,几十年后竟然重新回归于专业研究。
t1967年3月14日,82岁的王季玉病逝于杭州,她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从振华女校走出的校友都会铭记这位卓越的女教育家,王季玉比吴贻芳年长八岁,这两位杰出的女性教育家,一个在苏州,一个在南京,都曾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辉煌,她们桃李满天下,但又都为了教育而终生未嫁。
t苏州第十中学继承了苏州振华女校的遗产,至今已经有了114年的建校历史,100多年来跨越了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谓是英才辈出,其中妇产专家王淑贞、物理教授王明贞、农业科学家沈骊英、作家杨绛、物理学家何泽慧等校友都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王季玉半身雕像
t王季玉的半身雕像就坐落在校园中,为这所学校传承了一笔丰厚的文化和教育遗产,作为苏州人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因为这块土地上曾诞生了许多名士大家,但愿苏州丰厚的文化底蕴能够得到很好的延续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