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述
01 概述 ★★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五四”文学革命
(1)开端:1917 年“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
(2)阵地:1915 年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
《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思想武器。
(3)主要内容: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批判封建主义文学)
(4)两大口号:民主与科学。
? 重要作家作品
(1)倡导者: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八事” ——白话文学为“正宗”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
? 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句
(2)响应者:刘半农、钱玄同:“双簧信”(钱玄同化名王敬轩)
(3)扩大者: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从个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
提出文学应对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和研究。
二、新旧文学之争(“五四”文学革命 VS 守旧派)
1. 林纾:讨伐白话文;攻击北京大学新派人物“覆孔孟,铲伦常”。
发表文言小说《荆生》《妖梦》
李大钊、鲁迅、蔡元培对林纾进行反驳。
2. 学衡派:梅光迪、吴宓
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言文合一。
鲁迅《估“学衡”》,揭破他们所谓“学贯中西”的伪装。
3. 章士钊:《甲寅》复古论调
《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试图从理论上否定新文学。
三、文学社团涌现
四、“五四”文学的发展阶段
五、“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在内容上彻底否定批判了封建思想,提倡个性解放,渗透着民主与科学、探索社会解放道路的启蒙思想;农民、平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旧文学的主人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②文学观念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被“人的文学”、“为人生的文学”、“为艺术的文学”、“平民的文学”等观念取代。
③文学语言获得了解放,文体形式经历全面革新,创作方法进行了多样化探索,为以后的文学接受奠定了基础。
④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地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六、五四新文学对于台湾的影响(20 世纪 20 年代)
? 1920 年 1 月,台湾留学生在东京成立了“新民会”
? 1921 年 10 月,台北成立了“台湾文化协会”对台湾新文学运动的产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1920 年 7 月,陈炘在《台湾青年》创刊号,发表了《文学与职务》一文,提倡白话文。同时甘文
芳发表《实社会与文学》,陈瑞明发表《日用文鼓吹论》也提倡用白话文写文章。
? 1923 年,《台湾民报》在东京创刊,被称为“台湾新文学运动”的摇篮。黄呈聪和黄朝琴在《台湾》杂志上先后发表了《论普及白话文的新使命》和《汉字改革论》两篇文章。
? 1924 年 4 月,张我军在《台湾民报》上发表了《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糟糕的台湾文学界》和《为台湾的文学界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