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越秀山五羊雕塑 图片来源:网络
历史上广州的别称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肯定有“羊城”、“穗城”的叫法,今天离珠江新城不远还有一个地方叫“五羊邨”,此外还有“南武城”、“楚庭”等历史资料或诗词里出现过的别称,总的来讲大都是围绕历史上的“越”与“楚”而发生演变过来的,接下来我就慢慢跟大伙叭叭一下广州的别名(图1)。
先说说这个南武城吧,它又与赵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年赵佗从任嚣手中接收了岭南一把手的职位以后,就开始琢磨对岭南的实际控制,按说既然已经权力交接了,就应该平稳过渡才是,但毕竟好多任嚣在任时的手下,压根不认你赵佗是谁,于是乎各方就动起了干戈,也就是史料里面所说的赵佗平定了当时瓯骆部族控制的桂林郡和象郡,然后分置交趾、九真等郡并派人管理(图2)。至于下图中的交趾郡范围,仅供参考。
图2 赵佗时期的岭南 图片来源:网络
说到这里先讲个题外话,大家可以当个故事看,“交趾”这个地名现在被解读为蛟龙出没的地方,即所谓“交”是蛟龙,“趾”是地址,有点像台湾的基隆,之前因为这个港口有好多卖禽的,需要好多笼子来装鸟,所以最初得名“鸡笼”,可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发现这个名字实在不雅,于是就成了现在的“基隆”。但更符合逻辑一点的猜测是:古代岭南地区的人大都不爱穿鞋,赤脚走路久了脚趾之间的缝就会长得很开(具体参考自己张开五指时的样子),所以左右脚的脚趾可以相互交错在一起(具体想象双手攥一块时的样子),于是当时的中原人就可能出于一种自上而下的轻视,直接将这一现象作为地名沿用,但这是趣味猜测,各位切勿认真。
再说回到赵佗这边,实际控制岭南以后他就派兵把守各路通往中原的关隘,关起门来开始过小日子,还自立为南越武王,号南越武帝。明末清初时候的顾祖禹有一本关于历史地理的著作——《读史方舆纪要》,里面说赵佗拿下南海郡之后改南海为南武,自称南武王。由此可见,当时为了匹配赵佗的这个南武王,番禺也应该叫做“南武城”,这是关于南武城的一种说法。
还有一种说法跟《吴越春秋》、《竹书纪年》等书有关,据说当年楚国灭了越国(这个越国是今江浙一带)以后,越国的后人开始向南颠沛流离,来到岭南这边安顿生活,于是建了南武城,而山东临沂、江苏昆山、浙江娄县等地同样有南武城,据说是当时吴国修建用来监督越国人的,为什么多个地方却有同一个名字的城呢?(图3)地名学理论中有这样一种说法,就是古人过去比较安土重迁,如果被迫无奈迁徙到另一个地区,常常以故地的名字命名新的地方,为的是表达一种思乡之情。所以当江浙的古越国人为了躲避战乱,一路南迁到现在的广州地区时,就有可能因为远离故土,乡愁甚浓,再加上人生地不熟的喂饱肚子都是问题,谁还有闲心想着给新地点取名字?于是一上头就直接用了故地的名字命名新的聚居地。
图3 山东临沂南武城遗址 图片来源:网络
后来还有一种猜测,说在先秦之时南武城就早已存在,因为在广东深圳、香港、惠州的博罗县都发现了大规模的商代和周代墓地,说明此地在先秦时就已经存在大规模的聚落,而存在城池也是有可能的,也许就埋藏在广东几十万平方公里土地的某些角落,只有等待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啦。
综上所述,无论是赵佗的南武城,还是古越人的南武城,还是商周甚至更早的南武城,这种说法可能并非空穴来风,至于是否广州就是南武城,我们还是坐等时间的答案吧!下一期我来聊聊广州“楚庭”的称谓,欢迎关注~~
#广州#u0002#广州城事#u0002#广州资讯#u0002#我要上微头条#u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