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雍碑拓片(局部) 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提供
辟雍碑拓片(局部) 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提供
辟雍碑(局部) 洛阳市汉魏故城遗址管理处提供
秋日,碧空如洗,白云悠悠,在伊滨区佃庄镇东大郊村的一个小院子里,西晋辟雍碑静静竖立。站在碑前,能真切地感受到其气魄与威严。此碑通高3.22米、宽1.10米、厚0.30米,碑文记载了晋武帝司马炎及皇太子司马衷亲临辟雍视察的事迹,对研究我国教育史和古代书法艺术,具有重要价值。
1 三临辟雍 视察太学
此碑名为辟雍碑,究竟何为辟雍呢?据我市著名文史专家徐金星介绍,辟雍之名早已有之,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其学有五,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东为东序,西为瞽(gǔ)宗,中为辟雍,其中以辟雍为最尊,故统称之。
在古代,贵族子弟要学习各种技艺,如礼仪、音乐、舞蹈、诵诗、写作、射箭、骑马、驾车等。贵族子弟从10岁开始就要寄宿于城内的“小学”,15岁进入郊外的辟雍。东汉班固《白虎通·辟雍》:“天子立辟雍何?辟雍所以行礼乐,宣德化也。”至西晋,一仍其旧。可见,辟雍就是太学。
辟雍碑刻于晋咸宁四年(公元278年),记述晋武帝司马炎及皇太子司马衷亲临太学辟雍视察的事迹。
据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执行馆长朱晓辉介绍,从碑文内容看,晋武帝对文化教育事业极为关注。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平吴,全国人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晋书·地理志》),在平吴之前,太学生就有一万多人。碑文说:“敦礼明化,以庠序(学校)为先。”
碑文记载,在4年时间里,晋武帝司马炎三临辟雍视察,考察学生的“德行”“通艺”,并予以嘉奖鼓励。太子司马衷也两次“莅之”。本来,乡饮酒、乡射礼等礼仪,都是在乡或郡国里,由乡大夫、郡守主持的。西晋立国之初,重视礼乐教化,皇帝和太子亲临辟雍参加这些礼仪,辟雍师生受宠若惊,便立碑为文进行歌颂。
2 云集京师 孜孜求学
东汉末年,战事不断,百姓生活动荡不安,洛阳太学也随之衰落。曹魏政权建立后,太学虽经过重修,但规模远不如东汉。司马炎代魏立晋后,“廓开太学,广延群生,天下鳞萃”。司马衷登基后,也重视学校教育,太学远比曹魏时期兴盛。西晋辟雍碑就是太学兴盛的见证。
辟雍碑碑阴刻有太常、散骑、常侍等行政官员,博士、主事、司成等教职人员,还有礼生、弟子、门人、散生等学生的郡籍及姓名,可见西晋太学的组织机构相当庞大,组织系统分工颇细,比较严密,有助于加强对太学的管理。这些碑文,对研究晋代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及学生来源有重要参考价值。
朱晓辉介绍,据碑文记载,太学生“远方慕训,东越于海,西及流沙,并时集至,万有余人”,从全国各地云集京师,孜孜求学。他们来自15个州70多个县,但大多数为北方、东北和西北人,西南、东南人数较少,可能是当时蜀地新平不久,吴地尚未平定之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在太学求学的还有几名西域学生,充分证明当时西域与内地关系密切,往来频繁。
3 村民护碑 重现雄姿
据洛阳市汉魏故城遗址管理处副处长王阁介绍,辟雍碑现存于伊滨区佃庄镇东大郊村。1931年,此碑在汉魏故城辟雍遗址被发现。消息传出后,有文物贩子声称愿用5块银元买一个字。有的村民提出砸碑卖字,被有识之士极力劝阻,辟雍碑才得以完整保存下来。
徐金星介绍,当年该碑出土轰动一时,是当时考古学界的一件大事,著名学者顾廷龙和余嘉锡曾分别撰文考证。顾文曰:“其可订补史书阙失者甚多,非可作等闲碑志观焉。”余文曰:“文辞典丽堂皇,上承汉魏,下开南北朝……其字画挺劲朴茂,有上尊号奏受禅表遗意,与曹真、王基等碑尤为相近……吾敢断其决非赝品。”这些论述十分中肯,很有见地,代表了当时的研究水平。
为了保护石碑,村民特意从外村请了位有经验的老先生来指挥,小心翼翼地把辟雍碑竖起来,并建了一个亭子护碑。1974年,碑座于辟雍遗址发掘出土,后与碑身合为一体,辟雍碑终于能够重现当年的雄姿。
后来,保护石碑的亭子拆了,辟雍碑遭受风吹雨打,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东大郊村中的有识之士自发筹集款项,建院护碑,才有了这个专门保护辟雍碑的小院子。
时光流转,斗转星移,90年来,一代代东大郊村人守护着辟雍碑,辟雍碑也饱含着岁月的温度,见证着村里的变迁。
4 刻工细致 保存完好
辟雍碑碑首和碑身由一整块石灰岩石雕成,通高3.22米、宽1.10米、厚0.30米。碑首约占碑身的1/3,边有蟠龙伏绕。正面碑额高0.67米、宽0.55米,阳刻隶书4行,阴刻隶书30行。辟雍碑碑额从正面看,双龙盘绕,两面不对称,有种独特的风格。辟雍碑碑座非常见的龟形,而为宫殿造型,显现魏晋时期的碑刻风格。1996年,国务院公布辟雍碑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史馆馆员寇北辰介绍,该碑晋隶书法灵活,似用改制的扁笔书写。碑刻刻工细致,保存完好,结体、用笔都比较灵活,体现了晋隶的独特风格。这对古代书法艺术的探讨,具有重要价值。
千唐志斋博物馆原馆长、石刻艺术研究专家赵跟喜介绍,辟雍碑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研究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历史资料。辟雍碑的出土证实了太学创于西汉,而洛阳太学创于东汉初期,历经曹魏,至西晋再度繁荣,是我国古代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赵跟喜说,太学先后培养出了王充、班固、张衡、蔡邕、阮籍、嵇康等著名人物,说明从东汉至西晋,当政者对太学和培养人才很重视。辟雍碑对我国碑刻研究史、教育史、书法史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