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一篇文《命运的鸿沟》,吸引我的不是文章的题目,而是那一句简介“知识改变命运。相信我,是真的。”
作为一篇公众号的推文,它的篇幅显得有点长,6个部分大概有三四千字,讲真,若文字或者故事本身吸引力不够的话,这样的文章很难有人从头读到尾。但是,我一字不落地读完了,读完不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还衍生了思考!当然,也毫不犹豫地关注了“卢克文工作室”这个公众号。
这篇文章的开头写道:我出生在一个家教十分不好的家族。他说的不是“家庭”,而是“家族”。然后从他的祖父讲起,讲到他的父亲和叔辈们,再写到他自己和堂兄弟,毫不留情地描写了他们三代人骨子里的劣根性,称他们整个家族“几十年来都缺少常识”。
写这样的文章,需要勇气,更需要深刻地思考。
人常说:家丑不可外扬。别说是三代人的缺点,就是稍稍写写原生家庭的不好,就会招来一堆“白眼儿狼”的评判,认为父辈们哪怕有再多的不足,也轮不上儿孙去置喙,更何况写成白纸黑字,放到全世界人的眼前,供大家去批评和讨论?
很多东西可以选择,可原生家庭是没法选择的。这就导致了很多人来自于有严重问题的原生家庭,却不敢当众或私下去思考自己的原生家庭。
卢克文在《命运的鸿沟》里描写他爷爷、爸爸和堂兄弟的形象,我不知道有没有夸大的成分,但出生在农村、在农村长到15岁的我,还是能看他他字里行间里蹦出来很多熟悉的影子。比如:成天离不开酒的农民形象,亲兄弟打架的场景,妯娌间骂街的声音……还有那动不动就撂下的狠话“我要拿刀砍死你”!
他说:真正让他们家庭陷入恶性循环的,从来不是贫穷,而是愚昧!他还说:贫穷的人不一定愚昧,但愚昧的人一定贫穷!我很赞同这样的观点。
他们家族里的人智商应该都不低,实际上这个社会上天生智商很低的人也并不多。可他们整个家族三代人都没有一个能读到大学,所有人都不能完成普通高中的学业,他们家族沟通的方式就是“压制、训斥、争吵和武力”,儿时有“过目不忘”好记忆力的堂弟,成年后只能当一名环卫工。
他说,他每到一个地方,必找书店。18岁到广东打工时,吃完饭问哪里的图书馆,身边的人哄笑一团,嘲笑说:你沦落到打工了,还找图书馆?但他却依然坚持读书。9岁时他从母亲陪嫁衣柜顶端上发现了半本发霉的《西游记》,从此便开启了他的阅读之旅。
他说:今年四十岁的我,本应该在高速公路填水泥,或者在建筑工地打灰,像我爸这样,仇恨世间的一切,逃避人生的责任。但他却能坐在工作室里写文章,能获得一千多万粉丝的关注,一篇文章能获得10+的阅读量和大几千的打赏,能看到全世界诸多的故事和人物,能逃离原生家族带给他的恶性循环!
他说:真正带我脱离那个原生家族的,就是书籍。穷人家的孩子,能改变命运的,只有知识。在他穷困的时候,他读书。在他迷茫的时候,他读书。在他打工之余,他读书。
他的这篇《命运的鸿沟》,读前面的时候,我还不太赞同他如此直白写自己父辈们的愚昧和不堪,但越往后面读,戳中我的地方就越多。
很多人都在质疑“知识到底是否真的能改变命运”,很多人都在“唯金钱是万能的”,很多人都在沿着父辈们的老路一步一步往前走,很多人忙得没时间读书,没时间思考,不知道喜欢什么,不知识自己能做什么,不知道自己愿意做什么,却又感觉每天过得都没什么意思,觉得生中处处都是鸡零狗碎,感受不到岁月静好。
卢克文写下长文讲述他们家族的现状和循环,并不是声讨、控诉,更不是为了吸眼球、博同情,他应该是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阐明一个真理:知识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为什么有很多人容易浮躁、容易无聊、容易抱怨?是因为不读书。为什么很多有高学历的人依然过不好每一天,也是因为不读书。为什么喜欢读书的人也会觉得生活不公平,还是因为不读书。
读书是一样最不能玩花样的事情,可以骗别人,但没法骗自己。一个人是否沉下心来读书,读的书是否够多,是否能真正沉浸在书里,是否能将读过的书运用到自己的生活里,才是真正决定命运的因素。
应试教育让我从农村进入到城市,自我阅读和提升让我从迷茫到清醒,坚持阅读让我觉得生活苦中有甜是本色,所以,我一直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