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 作者:刘启宸
七月,是一个离别的季节,此去一别付诸流水,各奔东西。对未来好奇向往、迷惘傍徨;对现实失落绝望、呐喊惆怅,当走出校园的那一刻,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就已经结束。
今年是世纪宝宝们的高考年,出于对港校的执着和喜爱,我在努力提升高考分数的同时,亦参加了港校面试的培训并经历了港大多元卓越计划的面试。虽然最后没有修成正果拿到offer,但面试培训以及面试的过程不失为宝贵的体验与自我提高的契机,在此与各位分享我的一些感受。
何老师其人的授课风格风趣幽默,关键处一针见血,简洁精炼。为期三天的港校面试培训中他给我们讲解了面试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并分项目进行了演练培训。谈及收获,这次课程既有广益性的普世价值,又于我个人起到了陴补缺漏的作用。
论前者,何老师的课程传递出重要的面试原则,一个纲领性的思想:面试的重点在于让对方了解你,记住你。无论是试前准备,临场表现,逻辑转换,都应该围绕这个点进行。我相信与我同培训班同学都受此影响,一直在思考如何活用自己出类拔萃的特点,让面试官眼前一亮。面试与笔试不同的是,它超级多元,当你入场的一刻,着装、仪态、表情、动作、语言全部是考虑因素,这个对一切面试普遍适用的原则说起来简单,但能否成功付诸实践便会决定面试成败。
论后者,何老师纠正了我个人的几个致命缺点,并点明了我的一些困惑。比如,我语言表达能力还算过关,但语速太快,而且说话常带很强的进攻性。何老师告诫我,面试里过强的威胁性可能会压减别人的气势,但不能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语速过快更不必说,人家听不懂你在说什么内容再优秀也是空谈。得益于课程过程中及时的指点和演练,我在多元卓越计划面试前习惯了合适的语速语调。
又如,我前期一直害怕在口语表达过程中表达不够准确,用词不够高级,对自己口语的自信渐渐变为迷茫。在面试过程中和大家交流,演练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我逐渐明白,这种困惑来自于我们长期以翻译的方式学习英语,而不是理解。于是当用英文表意时,我们会先想出一句中文,然后用字字对译的方式说出英文,这样有效,但不正确。所以我在之后的表意过程中,刻意要求自己放下担子,融入语境,随意表达,明白了问题的根源,中英思维的切换也流畅了许多。
然后,我们正式迎来了多元卓越计划面试。面试过程分为三部分,从小组活动、笔试到小组讨论都中规中矩。个人而言最困难的是笔试,我们拿到一篇关于难民的文章。笔试环节阅读时间短,文章难度大,要求写作的内容多,相当考验面试者的大局观和速读能力,我最后在无比紧张中匆匆收尾,看到场内有人神态自若,对笔试似乎得心应手,内心由衷感叹差距之大。我认为做到了活用所学,抱着经历比结果更重要的心态结束了整场面试。美中不足的是,由于这次多元卓越计划面试没有自我介绍环节,我忘记了在面试里充分展现自我特点。
我自以为小组活动,笔试和小组讨论都有既定的流程和主题,没法加入太多的个人元素,但其实我可以在谈难民问题时结合我想要学习的环境专业,谈怎么从治理环境的角度解决由于自然灾害产生的难民问题;又或者我可以在笔试过程中结合我志愿者的经历,谈谈我眼中的难民。但我没有做到,甚至想都没想,现在也只能事后诸葛亮一下了。
要论面试奇葩趣事,倒有一件。首先是在小组活动环节,我们被要求用吸管搭出让一杯玻璃球离开桌面的稳定的结构。一组同学竟直接把吸管平铺在桌面,把杯子放在上面,并对自己的作品冠以“extremely stable”的评价,令人哭笑不得,不得不佩服他们“钻空子”的机灵头脑。
从面试培训到正式面试,对我更是一次知己相遇的难得经历。我一直好胜心很强,喜欢竞争与挑战,更喜欢和人切磋比拼。在培训和面试的当天,我有幸邂逅了不同风格,不同长处的强者云云,有口语出众词汇量拔群的表达帝、有思维极度清晰出口成议论文的最强大脑、有活用自己幽默感让全场欢笑连连的搞笑大师、有专业知识超前引人羡慕的学霸学神。你们的加入让“多元卓越”不再是空有名号。总之与各位同期同学,面试伙伴,何、赵两位老师的相遇是不可或缺的记忆。
我的高考成绩离港科技、港大的面试分数线有接近15分之差,虽然今年无缘港校,但我并未放弃去香港读书的梦想。来日方长,但行好事,莫问前程。面试是人生的大学问,而我已经不惧面试,爱上面试,也许这才是港校面试那些事里最宝贵的收获吧。
何老师点评:
我也想像某些政治老师一样地讲课,但是怕你们都睡着了,所以还是活跃一些的好。记住面试原则最重要,面试中的任何举动都要围绕个“九字真经”。
申请港校高校和内地高校报考冲突吗?
原来香港大学这样来面试
2018届自主招生来啦——解析香港大学多元卓越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