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 古诗「石灰吟古诗全诗赏析」

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全诗翻译赏析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注释(1)石灰吟:赞颂...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语成谶,千古英魂——六年级下册古诗《石灰吟》赏析

于谦画像

于谦,一生光明磊落,为人坦坦荡荡。如果只是这些,最多也就是个人人称道的君子。那就不是我们认识的于谦了。而实际上于谦是人臣的楷模,再夸张一点说,他“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如果你了解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那场惊心动魄的“北京保卫战”的话,就一定能认可我的夸张。那场保卫战是在明军前线溃败,瓦剌大军直抵北京城下的危急时刻进行的。当时明军处于绝对的劣势,明英宗被俘,重兵围城,人心思动。于谦力排众议,挽狂澜于既倒,率领北京军民击退了瓦剌的侵扰,捍卫了北京。而且于谦审时度势,果断拥立景帝朱祁钰。最终这个忠烈千秋彪炳史册的英雄,冤死于英宗的“夺门之变”,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于谦的一生可谓生时绚烂多彩,死时轰轰烈烈,身后清清白白。这似乎是冥冥之中早有定数的。

于谦自幼聪颖过人,稍大一些的时候博览群书,24岁便高中“会元”。尤其喜欢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著述,更崇拜他们的正直忠勇的气节。这也就为他的人生烙上了悲情英雄的印记。

据传说,某一天于谦散步来到一座石灰窑前,他驻足良久,只见堆堆顽石,历经捶打斧凿,再投身熊熊烈焰,最终以一身清白示人。于谦陷入了沉思。一番“格物”,于谦终于领会了石灰不避艰险,勇于牺牲练就的一身正气。于是他欣然命笔,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石灰吟》,也安排了自己的命运轨迹。此时的于谦只有十二岁。

这首《石灰吟》语言浅白,自然质朴,叙事凝练,一气呵成,说理明晰,感人至深。四句读罢。一股强劲的凛然正气伴着于谦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扑面而来。这种强烈的感染力能使读诗的人,热血沸腾。

“千锤百炼出深山”,于谦从石灰的“前世”说起,在那个还是顽石的前世,也是历尽千般捶打,万般穿凿的。这“千锤万凿”也仅仅是人生考验的开始,也正是经历了这场考验,你才能在接下来的人生境遇中等闲视之。

“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的环境自然不是很美,而顽石想要蜕变成石灰是必须要经过这么一场血与火的考验的。面对烈火,瞻前顾后,唯唯诺诺是一种人生态度,从容不迫,泰然自若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无论何种人生态度、人生境界,都是要“粉骨碎身”的。顽石不怕,于谦更是不怕,他借顽石浴火重生的故事表明了自己的坚决态度——“浑不怕”。

一语成谶,千古英魂——六年级下册古诗《石灰吟》赏析

于谦墓

因为立志要做像石灰那样清清白白的人,所以要经过锤凿锻炼。于谦早就知道锋芒必出于磨砺,当然也早懂得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所以当于谦击退了瓦剌,保卫了北京,延续了大明运佐之后,对于所遭受的一切,包括给他的“谋逆罪”,他没有怀疑或后悔过自己的选择。他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的初心,他知道生活不应该只是苟且和柴米油盐,也不应该只是诗,还有更为壮阔的远方——“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豪情万丈,光明坦荡,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人生壮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fxqlsy.cn/news/71354.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