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兴于唐盛于宋,电视剧《梦华录》掀起全民追剧热潮

  近日,电视剧《梦华录》掀起了全民追剧的热潮。该剧的故事发生在宋朝,讲述了三位女性在东京经历各种磨难,最终携手将小茶铺开成东京最大酒楼的故事。该剧最引人瞩目的,自然是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在唐代开始发展起来,在宋代达到了“盛造其极”的境界,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就是当时的茶文化中心。在东京,茶坊、茶肆遍布街市,以宫廷茶文化的形成、市民茶文化的普及、点茶法的兴起和斗茶之风盛行、大量茶著作的涌现,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茶兴于唐盛于宋

  中国茶史虽然可以上溯到神农,但真正值得大书特书的却是在唐、宋、明三个朝代,茶史上素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定论。唐代中叶以后,随着茶叶生产和贸易的空前发展,在茶文化和饮茶习俗上有了不少发展。两宋300多年间,茶艺、茶道、茶学的发展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历程中,宋茶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在统治阶级的倡导下,不仅茶的品种多、品质高,而且制茶技术不断创新,品饮方式十分浪漫,加上文人士大夫咏茶诗词的助推,宋茶走进了社会各个阶层,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角落。上自王公大臣、文人僧侣,下至商贾绅士、市井百姓,无不以饮茶为时尚,并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茶文化。

  宋代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曾在《议茶法》中写道:“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这是宋朝人嗜茶如命的真实写照。

  与唐代的泡茶方法不同,宋代盛行的喝茶方式是点茶。先将热水倒在细密的茶粉上,调成糊状,然后慢慢加入更多热水,用茶筅不断击打,直到出现厚厚的泡沫。宋徽宗所作的《大观茶论》一书,对“点茶”有详细描述。宋人对于好茶的标准,从外观上看,要洁白细腻,越好的茶越白,泡沫越持久。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梦华录》就对“点茶”进行了细致的设计,“碾茶、热盏、击拂、水痕”这些工艺流程都一一呈现。

  北宋立国之后,经济文化逐步繁荣发展,出于统治者的嗜好,朝廷在福建建瓯北苑正式建立官方茶园。闻名后世的宋代贡茶龙凤团茶制作精致、品质优良,专门供皇帝御食。据史料记载,宋代茶产量相当惊人,当时茶叶多产于长江南部区域,淮水以南各路普遍产茶,产茶州军比唐五代时增多。据史料记载,两宋产茶州、府、军总计112个,辖县约500个,由此可见宋代茶区之广。东南、川峡为宋代主要产茶地,《宋史》卷一百八十四《食货志·茶下》载:“茶之产于东南者,浙东西、江东西、湖南北、福建、淮南、广东西,路十,州六十六,县二百四十二。”

  宋代茶文化不仅有宫廷茶文化,更有市井茶文化。唐代茶文化主要在贵族文人之类的上层社会兴起,而宋代茶文化则包含了普通民众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到了宋代中期,团茶生产虽然仍占据主导地位,但散茶的生产已经逐渐形成优势,饮茶之风开始在市井之间风靡。茶馆行业兴起,普遍存在于京城以及众多州、县之内,这其中尤以东京(今河南开封)为最。

  东京是北宋茶文化中心

  虽然历史上的开封不产茶,可1000多年前,就是在这片土地上,中国的茶却是引领当时世界饮料潮流的代名词。点茶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直至今天也是最令日本茶道艳羡的冲茶艺术。日本茶道和韩国茶礼等茶文化,都是深受宋代点茶文化影响而形成的。如今年轻人喜爱的抹茶、咖啡拉花等,都可以说是起源于宋代点茶的茶艺。

  由于地处水陆交通要道,处于茶叶产区与消费区之间,东京是当时最大的茶叶集散中心和批发中心,茶文化和茶经济空前繁荣。当时的东京城,茶坊、茶肆遍布街市,以宫廷茶文化的形成、市民茶文化的普及、点茶法的兴起和斗茶之风盛行、大量茶著作的涌现,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详细描绘了东京城内沿汴河众多店铺集中经营的繁华场景,沿河的店铺以饭铺、茶店为最多,店内及店门前都摆设有许多桌凳,看上去都很干净。当时东京城内还有无数个穿梭往来的流动茶摊,遍布大街小巷。

  那么,东京不产茶,这些需求量巨大的茶叶是如何流入到京城的?这就要从当时东京四通八达的水路运输说起。

  北宋时期的东京城,河流纵横、水运发达,汴河、惠民河、金水河及广济河流贯城内,并与城外的河运系统相连,合称“漕运四渠”。来自陕西的物资可经黄河—汴河运至东京城,蔡州的物资直接由惠民河入汴,山东的物资可通过黄河—广济河抵京,东南六路的物资可借道大运河北上,转入汴水后运达京师。其中,连接东南六路的汴河—大运河是北宋最重要的漕运线,因此,北宋立国未久,便设立了一个叫做“发运司”的机构,来统筹东南六路的物资运输,“所领六路七十六州之广,凡赋敛之多少,山川之远近,舟楫之往来,均节转徙,视江湖数千里之外,如运诸其掌”。

  据史料记载,东南产茶区市场上的茶叶充分利用水路交通发达的优势,从茶山集中到各类集市,汇集到州县城镇和主要位于长江沿岸的如六榷货务一类的“要会之地”,然后再向东京城运输。运输路线主要是东、西两条路线,而东线是茶叶运输的主线。它从真州(今江苏仪征)、扬州入隋唐大运河,北经高邮、楚州、泗州转汴河经宿州、应天、陈留抵东京。东路也是宋朝漕运东南诸路粮食财宝的大动脉,“唯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富,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茶叶运到北方后,再以东京为中心向四周辐射。

  当时在东京城下的汴河中不仅可以看到淮南、江南的船队,甚至载运岭南、西南地区货物的船只也从城下过。北方特产的枣、梨、药材等也由此路源源不断地运往南方。“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成为南北交通的必经之地。到北宋中叶,这里已是桅船如林立、粮货如山积、四方商贾云集的繁盛之地了。

  在宋代,汴河两岸还有一个奇怪的景观——汴河两岸水磨林立,而水磨的一个作用是用来将茶叶研成茶末。宋代人敏锐地捕捉到了运河的另一项功能,于是沿漕运线建设大型磨坊,用来加工粮食与茶叶。

  漕河便于磨坊原料与产品的运输,而且水流可以驱动水磨,做到自动化生产。《宣和画谱》收录的《闸口盘车图》里描绘的便是一个大型的官营磨面作坊。画中,四五十个磨坊工人正在从事磨面、筛面、扛粮、扬簸、净淘、挑水、引渡和赶车等工序,而作坊的核心部件——磨面的机械即由水力带动,用水磨将茶叶研成茶末与此原理类似。1988年10月5日至20日,郑州市文物工作队在金水路东段、紫荆山偏西北约100米的河南影剧院西侧省民主党派办公楼工地发掘了一处宋代水磨遗迹。该水磨遗迹分为水槽、水道和水池三部分,作东西向排列,连为一体。

  北宋朝廷对水力磨坊抱有强烈的兴趣,在京师与一部分州设立了“水磨务”,管理水磨加工业。汴河之上,更是遍置官营水磨,水磨之多,甚至影响了汴河的航运与沿岸的农业灌溉,导致各方展开了对水资源的争夺,由此可见宋代茶产业之兴盛。

  传承茶文化扬古城美名

  宋代茶文化是宋文化最为瑰丽的篇章之一,对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宋茶文化博大精深,作为曾经的北宋都城,开封肩负着挖掘、研究与开发利用宋茶这一历史重任。

  国际茶文化研讨会被誉为茶叶界的“奥林匹克”,是世界茶界最高规格的国际性学术会议。2016年10月,开封成功举行以“弘扬丝路精神、再创茶业辉煌——兼论中国宋代及开封茶文化的历史地位与当代意义”为主题的第十四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弘扬宋茶文化,再现宋代斗茶、点茶、分茶技艺,扩大河南茶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打造宋文化品牌,提升了河南茶文化的整体实力与影响力。会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授予开封市“中国茶文化历史名城”称号。

  近年来,开封市一些企业开发推出菊花茶、大宋官茶等系列产品,开封市大力挖掘、保护、利用茶文化,利用多种形式宣传开封茶文化。例如,在一些会议和活动中,将“中国茶文化历史名城”称号写入市情介绍。此外,开封市还积极开展茶事、茶艺活动,支持茶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让茶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为开封高水平创建世界历史文化名都作贡献。(来源:汴梁晚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fxqlsy.cn/news/69189.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