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主义「建构主义四个基本观点」

今天我们就这学习理论重要的部分进行一个梳理和补充。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 知识观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种假...

众所周知,仿写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方式,它要求学生在理解、把握范文的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事物的认识,写出在形式上与范文相似又具有个性的作文。在科研写作中,对于学术写作经验积淀较浅的普通作者来说,仿写论文是非常实用且效率最高的写作方法之一。不过,在论文仿写的过程中,不少作者出于对仿写理解的偏差,或是因自身理论储备的不足,出现了因机械式仿写偏离自身论文研究实际的情况。本文将基于两篇仿写论文的分析,尝试从对“仿写”的新理解上,给出走出仿写误区的建议。

一、进入仿写误区——机械式地仿写

在论文仿写的过程中,写作者虽然能理解并套用范文的展开框架,但在具体内容的写作中,存在机械式仿写的情况,对自己所研究的内容未能给予充分重视。

(一)重逻辑模仿,轻内容写作

以范文《萨伽德的解释连贯性理论及其争议分析》为例,该文通过从对称性原则、类比原则两个角度梳理了不同学者对萨伽德的解释连贯性理论的争议,以及萨伽德本人对这些争议的回应构建起了全文框架。基于该范文框架形式,仿写该范文的作者选取了皮亚杰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这一研究对象,并沿用了范文中“争议”的形式架构起了全文,其正文框架逻辑如下:

论文仿写的2种误区与重新理解

在正文中,该作者分别从皮亚杰建构主义儿童观、学习观和教育观的角度,梳理了不同学者对皮亚杰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争议,并在“争议”之后紧跟皮亚杰的“回应”。如此逻辑看上去同范文并无二致,但作者忽视了一个硬伤——皮亚杰本人回应的内容在当前已不具新颖性。作为20世纪西方心理学界的重要人物,截至目前为止,学界已从不同方面对皮亚杰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诸多研究,而该作者在仿写的文章中所梳理的“争议”及“回应”内容,多是对已有研究的重复性阐述,因此,从研究价值上来说,意义并不大。这从该文的参考文献亦能略窥一二,如下图所示。

论文仿写的2种误区与重新理解

篇幅限制,仅截取部分参考文献内容

反观范文《萨伽德的解释连贯性理论及其争议分析》,解释连贯性理论虽亦是在20世纪被提出,但国内对于该理论的研究甚少,因此该范文对其进行理论性的梳理,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研究的空白。

(二)罔顾研究实际,盲目更换主题词

这一类仿写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仅将范文中的主题词替换为自己所写论文的主题词,以一篇仿写的文章与范文的一段内容对比为例,如下图所示:

论文仿写的2种误区与重新理解

范文原文《我国外国教育史研究方法现状及其反思》

论文仿写的2种误区与重新理解

仿写出的文章《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现状及其反思》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范文与仿写出的文章除了主题词“外教育史”“我国高等教育学”不同之外,其他内容完全一致,这是完全脱离了研究实际的。因为范文所研究的是外国教育史研究方法,而要进行仿写的作者所研究的是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虽然两者同属教育学范畴,但不同学科之间仍是存在差别的,尤其是这里所截取部分还是基于前文的研究而提出的对策建议。众所周知,对策建议的提出应具有针对性,并不存在一把钥匙开两把锁的情况。因此,这里作者直接将范文中研究外国教育史研究方法的对策直接移植到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上,不免出现“驴唇不对马嘴”情况。况且,此种机械式的仿写,与其说是仿写,不如说是抄袭,因为若是将如此仿写的文章送去查重检测,必然会出现文章通篇飘红的情况。

二、退维谷看真颜——理解论文仿写

出现上述两种机械式仿写的原因在于对仿写的理解存在误区。对于科研论文的仿写来说,在操作上应包括两个环节:一是提炼范文里面的逻辑框架,通过对范文各个部分基本要素的拆解,找出其中的“固定部分”和“可变部分”。“固定部分”一般来说即是逻辑框架,“可变部分”为范文框架里面的内容部分。二是将前面提炼出来的逻辑框架进行迁移和模仿,即将其迁移到自己的论文选题上,然后再根据自己的选题生发出来的要写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基于上述对于仿写操作的认识,再来看前文提到的两篇仿写的范文。

这两篇仿写的文章在“固定部分”即逻辑框架上都做到了基于范文框架来构建自己文章的逻辑,但在“可变部分”却未能做出改变。基于上述第一段中提到的关于仿写第二阶段的操作步骤,前文提到的第一篇关于“皮亚杰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文章,其在“回应”上完全可以不必拘泥于范文中的那种形式,即萨伽德本人对争议的回应。对于仿写的作者来说,亦可引用近几年关于皮亚杰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其他文献观点,来对“争议”做出回应,最后再给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基于更新的文献观点,最终得出更具新颖性观点的可能性更大。同样的,对于第二篇研究“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的文章,在基于范文提炼出来的逻辑框架进行迁移和模仿,根据自己选题填充内容时,应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来给出更具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作者:胡乐浩(科研写作研究所第二编辑部主任)
请尊重原创刊,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论文##论文发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fxqlsy.cn/news/69081.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