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邠庐抗议「校邠庐指什么」

校邠庐抗议 历史知识 书名。 清冯 桂 芬撰。 二卷,四十篇,附录七篇。 冯氏参与镇压 太平天国 革命活动,深以 清朝 封 建统治 内忧外患 为虑,亟思有以革新图强之...

就影响和思考问题的深度来讲,魏源(1794-1857 年)都堪称 19 世纪中国学术界的奇人。

魏源是清朝今文学派的代表人物,早期倾心于理学,后成为一位著名的经世学家。

1825 年与贺长龄一起从经世致用出发,编撰《皇朝经世文编》,特别重视漕运、军事和工事方面的问题,并阐述了他们对经世之学的见解。

此后,魏源于 1842 年又完成《圣武记》写作,叙述和评价了清代至道光时期的主要军事战役。

使魏源的才华得到突出彰显的是 1844 年编写完成的《海国图志》。

在这些著述中,魏源将中国易受外部觊觎的特性与内部政制的特性相联系,因而重视军事问题和治兵之道,并对汉人偏重文职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梳理。

魏源及其“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经世思想

“他坚决认为中国可以变得富强起来,但应该采用新政策以改善士兵——特别是军官——的素质;可以像西方那样建造和部署常备海军;可以稳定货币制度并消灭巨大的国库赤字。这些政策包括对军职人员施以专门训练,给予优厚薪饷和特殊社会待遇,以及对各地区实行灵活变通的征募办法。……在他的财政改革建议中主张扩大和改进本国的银矿,作为减少中国对外国通货供应的依赖和对付在鸦片贸易中使中国白银枯竭的最好办法。他还督促在使用国库资金方面实行更负责的会计制度,削减开支,终止作为表示皇恩浩荡传统姿态的定期减免税收的惯例。”①

魏源与今文学派的林则徐、龚自珍等同为好友,他对鸦片战争失败和清朝社会问题,持较为客观和宽宏态度。

他并不认为满清要对那个时代的所有问题负责,他认为满清能将明朝的宦官跋扈和重税弊端基本废除,就较明朝为可取。

因此,“在魏源看来,晚清的问题不是起源于无能的和含有恶意的统治,而是起源于中国历史上没有先例的新形势,特别是外国的商业与军事势力出现在沿海,从而产生了货币与军事危机。”②

魏源及其“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经世思想

面对这些巨大的挑战,魏源认为最不可容忍的,是士大夫及士子们将精力集中于“无用之途”的词章和义理之学,而浑然不知中国与外部关系中的一个新时代即将到来。

因此,他编写《海国图志》,欲将那个时代已知的外部世界公告于国人。

在这部于近代中国社会具有扛鼎意义的著作中,魏源叙述了西洋列国的历史、地理和政治局势,洋炮铸造和使用,造船、开矿及实用工艺,并提出了如何应对西洋人的著名倡议: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以守为战,而后外夷服我调度,是谓以夷攻夷;以守为款,而后外夷范我驰驱,是谓以夷款夷。……攻夷之策二:曰调夷之仇国以攻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③

魏源的《海国图志》以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念,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对外部世界以及处理中西关系的认识水平,尤其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强运动和洋务运动的精神动力。

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 年)的再次失败,使中国学界和官僚集团受到极大震撼。

曾与林则徐有较深交往的冯桂芬(1809-1874 年),在著名的《校邠庐抗议》中,提出“自强”主张,“自强之道,诚不可须臾缓矣。不自强而有事,危道也;……矧一自强而即可弥之使无事也”④。他认为,“中国以往所知的旧世界与已经压过来的新世界之间有巨大的差异,所以极力主张中国应采纳西洋的船舰火炮,在通商口岸开设船坞和枪械制造厂。他更断言,连像日本那样的小国都感到需要按西洋模式加强自身,那中国就更应该发愤图强了”⑤。

冯桂芬一语中的,推动日本明治维新的日本重要人物们曾以魏源的《海国图志》为参考去了解世界,并从中受益。

唯独中国的多数学者和官僚将《海国图志》作为闲书视之,未几,国丧于列强才惊起筹办洋务,及至 1895年,短短30年差异,便在甲午海战中输于日本。

魏源及其“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经世思想

尽管清初由顾炎武等人提倡的经世致用之学术风气,并没有能够阻止清朝中期的学者们仍然将考据和训诂作为学术研究的风尚,但经魏源、龚自珍、林则徐等今文学派的努力,特别是中国内外局势的急转直下,经世之学重新成为学者的努力方向。曾国藩不仅是其中的翘楚者,更是身体力行者。

【本文完】

注释

①[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第 161 页。

②[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上),第 165 页。

③魏源著,海国图志·原序及议守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年,第 67、75 页。

④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善驭夷议,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年,第 207 页。

⑤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第 218-219 页。

版权说明:本文的内容版权归作者居原氏所有,转载或者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来源及作者。本文图片或视频资料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往期精彩内容

对儒家“中庸”之道及经世之学的重新认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fxqlsy.cn/news/68507.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