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一家!红河漂流全国旅游扶贫示范调研基地正式挂牌

央视网:“红河旅游扶贫聚合体“在抚顺转型发展中的意义

红河峡谷漂流景区。(吴乾隆摄影)

央视网:“红河旅游扶贫聚合体“在抚顺转型发展中的意义

万名游客进入欢乐的红河大峡谷。(吴乾隆摄影)

央视网消息:今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党96周年的特殊日子里,在辽宁省清原县红河峡谷漂流景区,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正式授予红河漂流景区全国旅游扶贫示范调研基地荣誉称号,并举行了隆重的挂牌仪式。我们邀请各方专家学者来共同探索、研究“红河模式”,解析以红河漂流为龙头的“旅游扶贫发展聚合体”,总结“清原经验”,推进解决精准贫困问题,在建党节献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责任感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摆在治国理政重要位置,把我们党领导的反贫困实践推进到一个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工作只有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

为什么把一个位于辽东山区的旅游景区认定为全国首个旅游扶贫示范调研基地?就是因为我们调研后认为红河漂流首创的“旅游扶贫发展聚合体”模式,是一个非常有创造性、有现实性和推广意义的“药方子”,因此,我们决定把红河漂流景区定为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全国旅游扶贫示范调研基地”,这在全国是第一家!我们的目的是组织相关专家、学者以及媒体机构和投资机构,认真研究、探索、总结“清原经验”,把“清原经验”推广到全国!

“旅游扶贫聚合体”是精准扶贫中的一种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开始脱贫攻坚战。近年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近2800亿元专项扶贫资金,带动各领域加大投入,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可谓前所未有。

扶贫工作需要全社会参与,需要各级政府、企业各显神通。旅游扶贫就是精准扶贫的最好方式之一,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要把全域旅游与旅游扶贫结合起来,发挥市场主体和项目带动示范作用。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说,开展旅游扶贫,关键是要建立“把贫困群众‘带动起来’的外力机制”和“让贫困群众‘动起来’的内力激发机制。”

在抚顺市,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内力激发机制的真实案例,就是红河漂流。

红河峡谷漂流旅游有限公司是中央提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背景下诞生的旅游企业。12年来,红河峡谷漂流在每年经营期不足100天的情况下累计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达到3亿多元,“中国北方第一漂”的品牌影响力已经辐射到全国范围,企业先后被评为“全国全面小康休闲调研基地”、“辽宁省服务业领军企业”和“抚顺市就业基地”。红河漂流的转型发展,让周边的农民尝到了“旅游扶贫”的甜头,成为有东北地域特色的“精准扶贫”的积极探索。

在长期的实践中,红河漂流景区找到了一种将农民组织起来的有效方式,就是通过成立旅游协会,发挥红河的龙头带动作用,将农民、山庄企业主组织起来,构成旅游扶贫聚合体。目前,景区直接安置就业达6000人次,就业支出3500万元,每年全县有1.2万人夏季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占清原县人口的十分之一。

一条河的兴旺不仅带动了一个景区,还催生了多个业态。目前,景区周边种植业、养殖业、农家山庄、餐饮旅店业、小商品零售业形成了非常完整的产业链。可以说,“一条河带火一条沟、一条河带旺一个县、一条河带出一个试点市”局面,形成了由“景区扶贫”“产业扶贫”“机制扶贫”“合力扶贫”“理念扶贫”五种形式构成的旅游扶贫聚合体模式。

去年,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专程派团队到红河调研,调研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旅游扶贫重点项目实现了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深度融合,是真正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落到实处的好的典型,这样的项目应该重点支持。

红河漂流景区构建旅游扶贫发展聚合体,发挥红河的龙头带动作用,将农民、业主组织起来,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规范农民参与旅游的行为,提升旅游从业者的基本素质。——这是旅游扶贫工作的新亮点。

每年漂流季,几十万游客进入景区,让农民开阔了视野,长了见识。有了“旅游扶贫发展聚合体”,可以对贫困农民进行系统培训,让农民们学会了与游客的沟通和交流,思想更加开放。——这是旅游扶贫工作的新探索。

红河漂流景区通过主动让利,以共同的利益为纽带,让农民、山庄与景区组成利益共同体,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整体提升服务品质和服务能力,从而壮大地区旅游实体,促进各方协同发展。——这是旅游扶贫工作的新经验。

发现、支持、提高像红河漂流这样的典型,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带动山区百姓富裕,是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一直在做的工作。我们也希望辽宁省、抚顺市、清原县的扶贫、旅游等各个部门都能够总结红河漂流景区的发展经验,推动旅游扶贫事业的不断深入。

振兴路上:政府和企业都需要转型

推进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需要久久为功,抓住机遇着力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制度弱项,营造良好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推动经济走向更大发展。辽宁省在改变营商环境方面下了大功夫,辽宁省人大常委会专门审议通过全国首个省级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用地方性法规来规范营商环境建设。还专门组建东北地区首家省级的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可以说,制度环境正在发生巨大改变。

振兴路上,政府和企业都需要转型。政府创造出好的环境,企业就会激发出巨大的动力。红河漂流的发展就是最好的案例,据2012年清原县人大调研报告显示,以红河漂流为龙头的旅游经济飞速增长,带动畜禽业快速发展,生猪、黄牛、山羊、肉食鸡年屠宰量2011年分别达到46130头、7140头、11740只和612万只,是8年前的1.3倍、2.3倍、3倍和21倍,2009年7-9月,生猪、黄牛、山羊的屠宰量达到19986头(只),月均屠宰量比全年平均增长32%。以大商楼下活鸡屠宰点为例,2009年漂流旺季日屠宰量超过300只,一个漂流季下来多赚6万元;盛世家园年均屠宰活鸡2000只、羊300只,年获净利润70多万元。

大苏河、清原镇、敖家堡、湾甸子四乡镇三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就业势头强劲,年均就业350人次,最高峰可安置劳动力800多人。尤其是大苏河乡300余人到景区从事行政管理、安全保卫、后勤服务等工作,500多农民从事农家宾馆、餐饮、住宿、运输、土特产经营活动,年综合经济收入4000多万元,由于在行政区域内进行景区建设,年征收建筑营业税100—200万元,服务业营业税30-40万元。据统计,除经济较发达的清原镇外,大苏河、湾甸子、敖家堡三个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收入由2003年的2810元、2840元、2555元增长到2011年的7644元、7523元、7444元,分别增长172%、164%和191%。仅从地税部门统计的2010至2011年全县第三产业税收看,2011年实现32324万元,是2003年3172万元的10.2倍。

这些数据充分证明旅游产业在脱贫富民方面所起的作用。我国乡村旅游业起步较晚,存在旅游产品品质普遍不高,市场影响力有限,对旅游资源开发缺少整体性规划,各自为战、旅游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继而让“旅游扶贫”效果打了折扣。红河漂流首创的“旅游扶贫聚合体”模式,是一种创造性的探索和尝试。在当前大力实施旅游扶贫、精准扶贫战略中,这种“聚合体”模式越发显出成效,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旅游扶贫是政治责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

红河漂流利用自身旅游龙头企业强大优势,通过主动让利,将景区周边的其他景点以及农家山庄、农民、农村种养殖业户、外埠旅行社“聚合”起来,形成“集群”优势,“抱团”发展,这是发展模式的改变,也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当然,红河漂流能有今天的成就,要归功于地方党委、政府的鼎力支持,归功于各有关部门的大力帮助。我还知道,红河漂流的成功,包含着红河人不懈的努力和奋进。在企业发展中,在这条美丽的大峡谷里,还诞生了宝贵的红河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敢为人先,勇于拼搏的创业精神;乐观向上,永不服输的进取精神;善于学习,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心怀大局、不计得失的担当精神。可以这样说,“红河精神”是实现东北转型振兴的巨大精神力量!

东北再振兴,需要政府和企业都不断总结经验,只有合力突破壁垒,才能闯出一条新路。

“清原经验”应该继续探索和推广

没有人愿意过一辈子穷日子,关键是用什么样的办法脱贫。这个问题村民们在想,红河漂流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杨德全这位本土本乡的企业家也在想。他想的最多的是如何让贫困农民在脱贫致富的路上“离家不离土、离土不离乡”,让农民土地上的农产品实现价值提升,实现一、三产业的融合,在第一产业平台生产产品,在第三产业平台实现销售。

在探索旅游扶贫聚合体模式的形成过程中,企业家杨德全能够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正是这一模式能够成功的关键。没有企业家的领导示范,没有企业家的让利于民,旅游扶贫就形不成聚合体,也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在国家“打赢扶贫攻坚战”战略的指导下,杨德全规划了红河漂流的“扶贫战略三步走”,他说:“红河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今天成长为地方的品牌、区域的龙头,不管怎样都不会忘记景区存在的社会价值以及背负的社会责任与义务。扶贫工作也许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有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做后盾,有广阔的客源市场做基础,我想这些困难的解决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这些来自基层的经验和智慧值得我们不断总结。红河漂流能够在辽东边远贫困县清原迅速崛起,与经营管理者“让利于民,与民共赢”的理念密不可分。传统旅游景区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相互掐架,强势的利益主体往往以各种方法压制着弱势的利益主体,容易导致了发展不协调,红河漂流的成功正式打破了这种不协调发展的传统模式,红河火、百姓富、清原兴。这是红河漂流公司始终的追求。12年发展过程中,红河从不吃独食,而是敞开大门共享发展成果,与清原百姓共乘一辆致富快车。从某种意义上讲红河漂流的协调共享模式构建了县域精准扶贫、就地城镇化、协同奔小康的一条有效路径。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指出,旅游扶贫在乡村旅游工作中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通过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使一大批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资源优势逐步转变为产业优势。

找到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的典型,不断总结经验,继续深入融合,将产业优势转化为富民强县的产业集群,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作为辽宁发展旅游产业的试点城市,近年来抚顺旅游产业的地位正从“国民经济边缘产业”向“牵动城市转型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转变。在构建新型旅游发展格局下,抚顺市正在向推动“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迈进。在这样的背景下,“红河模式”还没有进入到更深层的解读,“清原经验”也远没有实现完整的总结。通过《抚顺晚报》一系列的完整报道,人们对红河创业、发展、转型、奋进、扶贫聚合、环境保护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可以说,探索“红河模式”,总结“清原经验”,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项重要的工作。我们中国扶贫开发协会非常希望和地方政府、社会各界共同的努力,认真做好这项工作,为中国扶贫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副会长 裴希更)

原文地址:“红河旅游扶贫聚合体“在抚顺转型发展中的意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fxqlsy.cn/news/66608.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