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132天增长至299天,PM2.5浓度累计下降58个百分点;市控以上断面优良水体率由71.1%提升至100%,黄龙溪出境断面实现‘劣Ⅴ类变III类’的历史性跨越;规划建设全球最大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和全球最长的公园城市绿道,森林覆盖率40.33%,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88%……”10月12日,在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军用这一组亮眼的数据,诠释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所取得的历史性成绩。
张军说,非凡十年,成都始终牢记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国之大者”,书写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成都篇章,“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特质越来越鲜明。
成都,鳞次栉比的都市建筑和雪山。资料图 王效 摄
关键词: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
从“规划图”逐步变成“实景图”
“这十年,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在成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张军说,成都统筹生产、生态、生活空间,颁布全国首部公园城市建设条例,制定《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行动计划(2021—2025年)》,全面构建公园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支撑体系,大力推动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三个做优做强”,统筹推进空间、产业、能源、交通运输“四大结构”优化调整,以建圈强链理念加快推动产业生态圈和重点产业链成势发展,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打造天蓝、水清、土净、无废的美丽蓉城。
十年间,成都产业结构优化、创新活力旺盛、区域布局协调、城乡融合发展、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的图景更加亮丽,推动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逐步从“规划图”变成“实景图”。
关键词:生态环境改善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132天增至299天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是这十年间成都最“出圈”的名片,蓝天白云成为市民朋友圈的“常客”。在张军看来,这都源于这十年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在成都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这十年,成都持续深入打好锦城蓝天、蓉城碧水、天府净土等十大攻坚战,坚决抓好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深入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建设,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成效通过数据对比更为直观。张军介绍,十年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132天增长至299天,PM2.5浓度累计下降58个百分点,“窗含西岭千秋雪”胜景常现;市控以上断面优良水体率由71.1%提升至100%,黄龙溪出境断面实现“劣Ⅴ类变III类”的历史性跨越;规划建设全球最大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和全球最长的公园城市绿道,环城生态公园成为超级绿环,森林覆盖率40.33%,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88%。创建天府锦城、锦江公园等10个国家级生态价值转化示范区和23个公园城市示范片区,人民群众良好生态环境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关键词: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0.8%
“这十年,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在成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是最持续的生长动能,焕发了实践新生机。”张军说。
围绕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成都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总量从8000亿元跃升至1.99万亿元,居全国城市第7位。三次产业比重优化为2.9:30.7:66.4,大力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电子信息万亿级产业和8个千亿级产业能级不断提升,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两位数增长。
围绕创新驱动策源和创造提能增效,四川天府新区综合实力迈入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扎实推进,天府兴隆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中科院成都分院、成都超算中心、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一大批“国之重器”拔节成长,国家级创新平台增至200余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7800余家,市场主体达到332万户,人才总量攀升至587.6万。
十年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0.8%,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62.6%,轨道交通通车里程558公里,“5+1”区域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提高至60%,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红星新闻记者 李彦琴
编辑 于曼歌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