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后感「高手教师魏智渊读后感」

《高手教师》 读后感 假期我读了魏智渊老师的《高手教师》一书。读完这本书,让我想起了贝聿铭先生一句名言:出生在一个著名的城市,是人生幸福的首要条件。...

今天读了魏智渊老师《高手教师》中的一篇文章《要训练自己和学生保持智力上的紧张感》很有启发,魏老师的文字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在说现象之后总能找到理论支撑,这与目前学校提倡的,和我自己追求的是一致的——不能光凭经验,还要有理论的顶层设计。

“他们智力松弛地走进教室(甚至常常迟到),对于每一次和学生地见面缺乏一种设计感。散漫地打开电脑,众目睽睽之下开始寻找和操作PPT,按部就班地讲解。学生走神,那是“注意力不集中”;学生有小动作,那是“不遵守纪律”;学生没听懂,那是因为“笨”,“我都讲了几遍了,你简直就是个榆木脑袋”考试成绩不好,那是因为不努力……总之,最后就是一声叹息“哎,这届学生不行,一届不如一届了!”读到这一部分共鸣感很强,从我的学生时代,就听闻部分老师指责,你们这届不行,一届不如一届。从教后,也听很多老师抱怨“他就是不听不学啊,你有什么办法?”“我都反复讲好几遍了,他就不会你怎么办?”然后也是一堆的理由,工资太低了,教学之外的杂事太多了,家长都不管孩子了……一句话总结,就是魏智渊老师说的“低自尊而敏感易怒,低人格而热衷于评判。”

回想自己的从教旅程,也有过以上的敏感易怒和热衷评判,总结原因,是当时自己的能力不足,付出不够,目标不清晰。在不断的工作历练和学习后,随着年近不惑的到来,似乎渐渐看的通透了,目标逐渐明晰了,能够安心在工作生活中做减法了。

“好的老师,或者是导师,或者是教练。教练型的老师,就是我常说的“问题解决者”给他们一批学生,他们的目标,是让这批学生穿越一定的时间达到或超过预定的标准。教练的一切行为,都带有很强的设计感。他会控制环境与文化,通过必要的设计和反馈,来促成目标的实现。”对比,似乎自己现在津津有味做着的就是教练型教师。我的目标就是让学生穿越一年的时间具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掌握知识是养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一种工具。是的,上课结束了,不代表学习结束了,只有当你达成目标,才算结束。期间无论是孩子还是我自己都要调整自身来适应目标。

“与智力上的紧张感对应的,就是情绪上的紧张感。”当我们在规定时间引导帮助督促孩子完成规定目标,这个目标一定是在孩子最近发展区的,就是智力上的紧张感,他必须专注投入,全力以赴,如我们每天晨读后门部分聚焦的背诵部分,如我们每天晚写后的听写,孩子就显示出了智力上的紧张感。而当我们给与孩子的是他认为自己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更容易陷入情绪上的紧张感。虱子多了不咬,账多了不愁后的极致就是习得性无助:随他去吧,我的作业都不存在。

“凡是下课喧闹的班级,高概率地判断,刚经历了一节没有多少智力含量地课。课间喧闹,并非出自孩子地天性,而是因为学生在课堂上身体紧张,头脑放松。”可能在越高的年级魏老师的这种判断越是有效。上一周我就发现,当我特别专注地在教室,给学生设置一个又一个在最近发展区地挑战时,孩子们保持智力上的紧张感,课间就安静许多,甚至中午原来不睡觉的孩子都早早入睡了。为什么,因为经过上课的智力紧张后,他需要休息。

当然这种智力上的训练,不只要对孩子还要对自己。我把每天进行专业写作也作为自我训练的一种方式,因为专业写作会促使我思考,会有效避免低品质的勤奋,避免不必要的情绪紧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fxqlsy.cn/news/57982.html
返回顶部